076.jpg  

 

看完《半場無戰事》這本小說已有好一段時間,卻一直無法順利的寫出閱讀文,主因是書中觸及了政治、反恐戰爭、媒體文化、從眾效應、親情倫理、同袍情誼等廣泛議題,每個議題都頗耐人尋味,書寫心得時常因無法取捨而思緒紛雜。繼之一想,李安以此書為本拍成電影,實具有宏觀視野且絕非易事。《半場無戰事》於2016.11.11上映,電影名稱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

 

關於以戰爭為背景的小說與電影,在寫電影文之前其實涉獵不多,寫電影文後發現戰爭電影所佔的比例頗高,慢慢接觸後發現:戰爭文學的核心完全可以類比到現代生活當中,因為人生就是由許多小戰役融合而成的一場大戰啊!而探討戰爭中、退役後的人性更是最真實最赤裸,得以直視最底層的靈魂。

 

077.jpg   

 

《半場無戰事》由美國作家班‧方登 Ben Fountain所創作,此書被BBC評選為本世紀最好的十二本小說之一。全書分為十八章,書裡的時間軸集中於主角比利(威廉‧林恩)從伊拉克戰場回到美國的兩周,在這十幾天裡,被當成戰爭英雄的比利,一邊接受美國同胞的歡呼崇拜,一邊感受著戰爭的不堪回憶。回伊拉克前的最後一天,比利甚至經歷了比戰場上還要詭譎荒謬的情境,如夢似幻。

 

作者以幽默、戲謔、諷刺手法敘寫二等兵B班八人在美國巡迴的際遇,看似比利‧林恩內心小宇宙不斷的絮絮叨叨,然其見微知著且用語精準、譬喻句切中事件動態而栩栩如生、廣泛議題環環相扣前後呼應

 

除了主角比利外,其他配角的性格塑造也很立體;每個議題都能觸發思考,它有種魔力,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大腦淋漓盡致的想像與思索。最令人驚奇的是,書中人物在不經意閒聊或胡思亂想中,還能迸出一句句精鍊的生活哲理,這種亂中有序且節奏鏗鏘有力的行文方式很高明啊!

 

譯者張茂芸對此書的譯文有獨到之處,讀來流暢爽口、意猶未盡。英文書名《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half-time有中場休息之意,書中是指美式足球比賽半場時段的表揚活動,所以若以中文直譯是--「比利‧林恩的“半場”漫漫長路」,張茂芸翻譯成《半場無戰事》既言簡意賅又寫實,「無戰事」卻一直無法逃離戰爭悲劇的籠罩,「凱旋之旅」猶如殘酷戰爭之場內場外縮影,也是比利成長之路上難以承受的愛與痛。

 

本書採第三人稱主角的視角與觀點敘事,我們隨著這位年方十九歲的美國士兵觀看伊拉克戰場上的風雲、被當成戰爭英雄時的美國巡迴喝采、家人的溫情、同袍間的友情以及倏忽降臨的甜蜜愛情,而最精彩的是對於戰爭本質的論述。

 

 078.jpg  

【是反恐英雄還是殺人魔?】

 

替二姊凱瑟琳出氣而惹了風波的比利,為了抵免牢獄之刑只好選擇去當兵,在戰場上與說不出深仇大恨的異國軍人作戰,為了活命就只好殺死對方。一天,比利與B班的破釜沉舟之戰,被新聞媒體捕捉到擊潰敵軍的畫面而成了國民英雄,回到美國接受政府表揚並參與為期兩周的「凱旋之旅」,甚至還有電影製作人隨行並洽談將此事蹟拍成電影。

 

「凱旋之旅」的最後一天剛好是感恩節,這一天,比利一行人來到德州球場,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民眾的高亢情緒與盲目觀點映襯出整個慶賀活動的荒誕,讓比利深覺無所適從。

 

在戰場上作戰被稱之為「合法的殺人」,但比利覺得大家都看錯事情的焦點了,他殺人的動機雖不為私人,然而殺人的事實與暴力行為卻不會因此而有改變。他是殺人的惡魔不是英雄,有人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讓他頭痛欲裂;眾人圍繞在身旁想分享榮耀與光環,更像揮之不去的夢魘。

 

「當兵的含義之一,就是接受一個事實:你的身體並不屬於你」。比利從軍入伍殺敵,返鄉省親時看到大姊派蒂的兒子布萊恩,他請大姊將來千萬別讓布萊恩去當兵,因戰場是徹底搗碎純真撕毀人性的場域

 

「凱旋之旅」揭露出小布希政府和媒體操作新聞所羅織的「戰爭正義」假象,而被英雄主義洗腦的人民更隨之起舞,加入此虛偽騙局,將參與戰爭形塑成全民歸依的神聖使命。作者藉比利直陳:發動戰爭讓年輕人去經歷這般慘絕人寰日子的布希總統和錢尼副總統不是國家偉人,他們需要反省且向國人道歉。

 

080.jpg   

【年輕生命的超量承載】

 

尚未瘋狂揮灑活力的十九歲青春生命,就已荷槍在砲聲隆隆的異國作戰。幸運的是,比利在步兵團B班中受到好班長戴姆的照顧,接受精神導師施洛姆的引導(施洛姆名言:讀書可以建構出一個人的人格),這兩個大不了比利幾歲的軍中同袍,教他受用的戰場技能,安頓了他的心靈。

 

比利被視為戰爭英雄的「安薩卡運河」對決,卻也是施洛姆慘烈喪生的戰役,失去好兄弟好朋友好導師的罪惡之戰,卻被美國民眾津津樂道還公開歌頌,叫比利情何以堪?

 

「恐懼是所有情緒之母」,每個上戰場打仗的軍人都曾與恐懼共處,它能化身成多元駭人的形式駕馭每個士兵,讓軍人尖叫、失控、茫然、紛亂…無力承擔者,便在痛苦情緒中輪迴,直到身心靈潰堤。

 

從未上過戰場的民眾,大多數被渾噩不明的愛國思想催化,認為上戰場殺死恐怖分子就是愛國家愛人民的崇高表現,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解讀比利與B班的「作戰成果」,把戰場上的紛爭想得太容易,黑白、是非、善惡劃分得太簡單。 

 

而這些民眾卻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沒有其他空間可以聽進另一種聲音另一種想法。溫室中的民眾,還「好命到可以把恐怖份子當聊天話題」但對於比利而言,沒親臨戰場前或許也會抱持這樣單向直線的思維,一旦真正踏上前線傷了敵軍殺了敵人,同伴受了重傷喪失了性命,他再也無法天真的看待戰爭這件事。

 

比利的想法很直接但卻早慧,彷彿裝了讀心術的雷達,眾人虛偽的想法在他眼裡無所遁形,這麼年輕的頭腦怎會有這般通達事理、懷疑與全面思惟的能力呢?戰爭可以改變思考的向度,可以跳脫在太平盛世社會中看事情的角度,然而,許多想法從比利的腦袋中傳遞而出時仍覺不可思議啊!這些源源不絕的精湛評斷實在讓我佩服。

 

年輕生命承載著超量的愁,經由戰爭而加速成長,究竟是不是一場悲劇?

 

079.jpg   

【美國足球場vs.美伊戰場】

 

「凱旋之旅」的最後一天來到德州球場,比利親眼看到美國足球賽事的欣欣向榮、足球隊老闆諾曼‧歐格斯又稱諾姆)的經營本事,更見識到足球隊員的尊榮待遇。

 

足球隊的一切象徵著美國的泱泱大風,也體現了美國的英雄情操,因此,受到許多民眾的擁戴與歡迎。比利與B班弟兄在伊拉克戰場中奮勇抵抗敵軍且打了勝仗,被推崇到與足球隊員等高的地位,但是,民眾與足球隊員沒有想透的是,真正的戰場沒有喝采聲,只有如影隨形的恐懼,而且,是會丟性命是會死人的。

 

書中詳細的記錄美國足協花費巨資養護一支足球隊,足球隊員被無微不至呵護照顧,體型比前線士兵魁梧高大,其實更適合當兵呢。那拼鬥激烈的足球場幾乎也與戰場無異,足球隊員在球場上衝鋒陷陣時宛如銜仇弒敵的軍人。而且還真的有足球隊員趾高氣昂的要去幫忙比利這些軍人上場殺敵呢,他們無法認清戰爭嚴酷事實,故能拿此當成兒戲。

 

德州球場這一段是書中的主軸,經由作者的巧妙安排,犀利描述比利與B班在球場的境遇,明裡暗裡皆進行了美國足球場與美伊戰場的相互對比,諷刺意味十足;並且在比利置身的這場荒謬劇中,緩緩刻畫出反戰的透徹論點。

 

075.jpg   

 

【遇到愛情,未來可以期待嗎?】

 

一場混亂的戰役造就出比利的英雄形象,讓他能暫離峰火戰場,在兩周凱旋之旅中,回鄉重享久違的親情、緊密聯繫了同袍間的友情,更在最後一天讓他遇見觸動生命火花的愛情。

 

比利與達拉斯牛仔隊的啦啦隊員斐森幾乎算是一見鍾情,兩人從短暫的交談中拉近了彼此距離,也開啓男女之間的化學效應,有了親密激昂的身體接觸。在施洛姆過世後,生活如槁木死灰的比利,遇到這意外的愛情,心中重燃希望:說不定施洛姆不是他感情的終點,說不定他的感情生活還有未來。

 

走完兩周的凱旋之旅,比利與B班還要返回伊拉克履行兵役。遇見斐森,給了比利生存的勇氣,但是他心中早已明瞭:戰場上的每一天,都在死神虎視眈眈下躲藏著逃遁著,未來,那是不可預測的。

 

就算有再度返回美國的一天,曾經被撕裂過的性靈,真的能靠斐森或愛情的滋潤予以修復嗎?比利完全不知道,他怎能知道未來呢~~

 

arrow
arrow

    Emi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