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jpg  

 

當讀者捧著一本書讀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時,心中必然有著欣喜與感恩。然而,讀者群是否認真想過,這本書有機會來到我們手中,除了作家難以抹滅的智慧結晶使然,發掘、籌畫、編纂此書的推手--編輯,更是不可或缺的幕後功臣。而且,他還比我們這些千千萬萬散居世界各地的讀者早一步閱讀過手中這本著作啦!

 

《天才柏金斯 Genius》是美國二十世紀初傑出編輯麥克斯威爾‧柏金斯 Maxwell Perkins的傳記電影,講述這位被視為天才的編輯如何賞識與引領當代眾多作家發表優秀作品,使得這群文人能發光發熱,甚至成為一代文學巨擘。

 

在三十多年(1914-1947年)的編輯生涯中,他的勤奮與敬業,讓美國在經歷股市崩盤的大蕭條時期仍有激盪人心的著作出版,也讓美國這個年輕國家再度出現了足以和其他具悠遠歷史國家相抗衡的文學家。(海明威是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150.jpg     

 

【原著與改編電影】

 

本片改編於史考特‧柏格A. Scott Berg1978年出版的《天才:麥斯威爾‧柏金斯與他的作家們,聯手撐起文學夢想的時代Max Perkins, Editor of Genius》一書,但編劇約翰‧洛根 John Logan在內容上做了許多刪減。

 

原著橫跨的時間軸從1919年到1947年,任職於「史克萊柏納家族出版社Scribner」的麥斯威爾‧柏金斯Max Perkins(柯林·佛斯Colin Firth),為眾多作家出版數量可觀的著作,最令人稱揚的是含括了赫赫有名的史考特·費茲傑羅F.Scott Fitzgerald(蓋·皮爾斯Guy Pearce)、厄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多明尼克·魏斯特Dominic West)和湯瑪斯·沃爾夫Thomas Wolfe(裘德·洛Jude Law)等文學家。

 

而影片從1929年開場,結束於沃爾夫過世的1938年,減省了前後將近二十年時光。原著中的前十年主要是描寫柏金斯的生平背景以及發掘費茲傑羅、海明威和出版其作品的過程,後面十年除了提及一些新銳作家外,主要仍在敘寫費茲傑羅和海明威的生活與著作,其中包含費茲傑羅與柏金斯之離世。

 

 145.jpg  

 

柏金斯雖是當代許多作家著作出版的有力舵手,但本劇著重於柏金斯與沃爾夫在1929年到1938年的相識、相知與相惜的互動上。

 

以沃爾夫為敘事主軸,主因是此人為柏金斯職業生涯中付出最多心血的作家;另一方面,可以聚焦編輯與作家的緊密關係,從而了解編輯群所肩負的責任,以呈現本片的核心價值;除此,大眾已熟識名氣盛大的費茲傑羅和海明威,湯瑪斯•沃爾夫的故事相對之下鮮少出現,觀眾會比較有新鮮感。導演麥可‧格蘭道吉 Michael Grandage娓娓道來此天才編輯「英雄惜英雄」的情感與氣度,節奏平緩但情韻深長,令人動容。

 

另外,能夠促成此書與此影片誕生的重要關鍵,還包含當年編輯與作家們密切往書信、電報。為眾多作家出版書籍的柏金斯沒有個人著作,但留下許多與作家們討論小說內容、聯絡情誼的書信,這些重要性不亞於著作的信件、字條,建構出柏金斯與作家們鮮活的樣貌,重現當時的文學勝景。

 

139.jpg   

 

【柏金斯與沃爾夫~~相滅亦相生】

 

1929年,被邀請到柏金斯辦公室的沃爾夫,被告知即將出版其首部著作的振奮消息,自此也開啟了作家創作理念與編輯出版現實考量的拉鋸戰。

 

不同於費茲傑羅和海明威對文字的多方斟酌,文思泉湧的沃爾夫常常下筆萬言不能停止,於是柏金斯要求沃爾夫修改與刪減,經過一段時日才終於定稿出版了《天使,望故鄉Look Homeward, Angel》。

 

此書讓沃爾夫名利雙收,被奉為天才作家,於是下一本書《時光與河流Of Time and the River》他更是不敢懈怠的寫出一本本巨型草稿,柏金斯當然再度要求沃爾夫大刀闊斧的刪修,這是影片裡最精彩幽默的一段,也最能看出編輯的工作性質和專業。

 

柏金斯看過《時光與河流》原稿後就知道小說結構出現的問題,他和沃爾夫就文字的存在性不停的辯論,沃爾夫則一直捍衛著他嘔心瀝血的每一字每一語,只見他倆從辦公室爭論到街道上、酒館,再延續到火車站,如同一場文字攻防戰爭(朗讀出作家文章中的語句是影片優於原著的一大亮點)

 

每刪一字就無限痛苦的沃爾夫諷刺幸好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編輯不是柏金斯,否則《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就成了《War and nothing》。這段對話實在有趣,因為柏金斯最推崇的文學作品就是又厚又重的巨著《戰爭與和平》。

 

勸服作家修改內文是磨人又擾人的歷程,柏金斯卻能氣定神閒毫不氣餒的慢慢引導沃爾夫,當沃爾夫念出去蕪存菁後的文句時,果然綻發出如閃電般的熠熠光芒,讓人不由得佩服此天才編輯家。

 

140.jpg   

為了編輯新書,柏金斯犧牲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而指導沃爾夫的小說創作之外,柏金斯也會因沃爾夫對待費茲傑羅的冷酷提出諫言,這種種真摯對待,使沃爾夫有感而發:「我這輩子沒交過朋友,直到我認識你。」

 

153.jpg   

 

相對於柏金斯的嚴謹拘束,沃爾夫狂熱又激情,他帶領柏金斯去聆賞黑人的爵士樂,樂團將一首原本抒情沉緩的歌曲變奏後,洋溢出活力四射的旋律。沃爾夫藉此讓柏金斯感受自由奔放所碰撞出的創造力,去體會他拋棄固著形式所激發出的獨特風格。

 

柏金斯時常拉住無法踩剎車的熱情沃爾夫,沃爾夫則為柏金斯規律平板生活灌入青春氣息。兩人在生活節奏中、在催生文學著作中相輔相成、相滅亦相生。柯林•佛斯的內斂與裘德•洛的狂放演技形成對比,激盪出耀眼十足的火花。 

 

幾乎都戴著帽子的柏金斯(他認為這是「獨立之帽、個性之帽、美國之帽」),此習慣也形成他個人特色。劇中最後一刻當柏金斯讀著沃爾夫的病床遺言信件時,他才將帽子輕取下來,這是對老友的緬懷之意,也是對一代文人殞落的致哀。 

 

147.jpg    

 

【“失落的一代”作家群像】

 

費茲傑羅(1896--1940年)、海明威(1899--1961年)和沃爾夫(1900--1938年)年齡相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年的一代(費茲傑羅和海明威還曾參與過戰爭),也是對世界產生懷疑與迷惘的年輕族群,被泛稱為「失落的一代Lost Generation」,此語由當年旅居於巴黎的美國作家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而生,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曾對這群在法國生活的美國藝術家有精準刻畫。

 

148.jpg   

 

這些作家生性浪漫、享受人生,很能執行「活在當下」哲學,愛情與私生活從不寂寞。費茲傑羅與太太塞爾妲Zelda(凡妮莎·柯比Vanessa Kirby)總是大筆揮霍金錢,過著奢華生活;海明威著迷於鬥牛、海釣,婚姻世界高潮迭起;沃爾夫則與有夫之婦艾琳·伯恩斯坦Aline Bernstein(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牽扯不清。這般跌宕起伏的生命曲線,無疑也是作家創作的活力泉源。

 

因此,他們創作的小說有一特色,即是以自身的生命歷程為本,再與當時的社會現狀和作家思惟融合交織而成,如《大亨小傳》、《戰地春夢》、《天使,望故鄉》等皆是作家從自己的家鄉、成長經歷與現實生活中取材,所以此等著作都可視為文學家們的另類自傳。

 

此外,作家們或許有時會產生「瑜亮情結」,但沒有狹隘的「文人相輕」觀念,他們能對彼此的新著作提出心得或給予真誠讚美,他們也能互相欣賞推崇,如費茲傑羅推薦海明威給柏金斯,開展了海明威更廣闊的文學生涯。

 

143.jpg   

 

影片中花了些篇幅描述沃爾夫與艾琳•伯恩斯坦的感情史。孤單的劇場舞台設計師伯恩斯坦太太,在生命枯竭時遇到能帶給她豐沛能量的沃爾夫,伯恩斯坦太太在經濟上、在生活中給予沃爾夫全力支援協助,鼓勵他寫長篇小說,她是促成沃爾夫第一本著作出版的另一名推手。

 

在沃爾夫有了名氣不再特別依賴她時,原本可以獨當一面的伯恩斯坦太太,因為對沃爾夫強烈的愛而變得歇斯底里、舉止異常,她仇視佔有沃爾夫所有時間的柏金斯,她吞藥自殺、拿槍威脅柏金斯。

 

經過層層疊疊的折磨,這個受盡愛情煎熬的熟女最後找回自我,給予自大寡情的沃爾夫一記當頭棒喝。妮可•基嫚詮釋此位事業有成並急於抓緊戀情的伯恩斯坦太太極有層次,愛情幻夢覺醒後的她更是美艷動人。

 

141.jpg   

 

【文學家領航員】

 

影片開場,從柏金斯在五樓編輯部辦公室書架上一隅即能窺探此編輯之能耐。書架上有費茲傑羅的《塵世樂園This Side of Paradise》、《美麗與毀滅The Beautiful and Damned》、《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海明威的《太陽依舊昇起The Sun Also Rises》。這雙識千里馬的伯樂慧眼,造就出文學家的亮麗舞台。

 

1929年的柏金斯剛拿到沃爾夫沉甸甸的原稿時,從火車上開始閱讀,然後被文字吸引,這一路上到進家門都沒有認真抬起頭看看四周;之後幾天又繼續讀,一直到某天火車上通勤時刻才閱讀完畢。此段影像烘托出編輯必須不斷閱讀的辛苦,以及陶醉於優質文句裡的快慰。

152.jpg   

柏金斯對自己的編輯角色有強大的自覺,他以編輯和讀者的雙重身分給予作家建議,為他們建立適當的作品架構,但絕不越俎代庖,因為他深知「書是屬於作者」的,永遠是作家背後的支持者與賞識者。

 

他對於書名的敏銳度也是無人能及,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之前曾取過奇特書名《西卵鎮的崔瑪奇歐Trimalchio in West Egg》,沃爾夫的《天使,望故鄉》前書名則是無法符合小說內涵的《迷失O LOST》。

 

不過,這位堪稱為「文字鍊金師」的編輯,雖以自身的能力和經驗來影響作家編修內文,卻仍忐忑不安於是否扭曲了作家的本意,是否更改了原作的樣貌。

 

實際上,柏金斯的文學涵養絕不容小覷,他給予作家的指導皆言之有物直陳問題本質(原著裡描述他指導費茲傑羅的創作亦是擲地有聲)曾有人問他為何不自己寫作,他的回答是「因為我是編輯」,柏金斯從編輯各項優秀文學作品中得到滿足與幸福感(柏金斯雖然沒有小說等作品問世,不過,他指導作家們的書信被保留下來並編纂成書)

 

149.jpg   

 

創作的路上雖有喜悅,但絕大部分是充滿磨難的過程,在這段創作時光中有精神支柱有良師般的編輯給予指導是作家之幸,那恩澤是難以計量的。柏金斯在作家們有經濟困難時給予金錢紓困,有感情困擾時給予實質建議,從不批判他們的私生活。

 

作家們會信賴柏金斯是因為他如同黑暗中散發出的光,他是個絕佳領航員,能引領初出茅廬或已經爐火純青的文學家飛向更高更遠的美樂地,在文學殿堂留名。

 

我們看外文翻譯小說,作者總是在書末感謝他的編輯,沃爾夫甚至在《時光與河流》題獻給柏金斯,讚揚他的忠誠與奉獻之心。柏金斯過世後,海明威也將1952年出版的《老人與海》題獻給柏金斯表達敬意,這是屬於柏金斯的榮耀。   

 

151.jpg  

 

柏金斯雖不是歷史洪流中的名人,然而,這位把書看成如生命般重要的genius,以強烈使命感引領作家開發作品的特質於極致。柏金斯不但是作家們眼中的完美編輯,也是精神導師與心靈諮商師,是朋友、更是永遠的家人。

 

 

arrow
arrow

    Emi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