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jpg    

 

1969720日,美國三名太空人飛行25萬英哩後首次成功登陸月球,當年全世界有6億多人一同觀賞月球旅程直播,見證人類太空冒險新紀元的來臨。

 

這幾年電影界不約而同興起拍攝與登月有關的影片,包含2017年的《關鍵少數 Hidden Figures(NASA「水星計畫Project Mercury」)和蘇俄的《太空漫步Spacewalk》,還有質疑並嘲諷美國登月造假的2015年《嗨咖上月球Moonwalkers》與2016年《我送阿姆斯壯上月球Operation Avalanche》,2018年則端出《登月先鋒》,月亮上好不熱鬧啊!

 

71.jpg   

 

【從地球上空飛入外太空】

 

人類很早就有飛上天際的夢想,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自行設計製造了固定翼飛機,他們駕駛「飛行者一號」試飛成功,這是航空史上的重大里程碑,自此爾後,飛機飛上天空已不再是遙遠之夢。

 

二戰結束後,美蘇冷戰期開啟了兩國之間的「太空競賽Space Race」(1955--1972年)。蘇聯率先於1957年發射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Sputnik 1」震撼各國,於是人類的冒險領域就從天空飆入了外太空。

 

        77.jpg   

 

1961年,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駕駛太空船「東方一號」飛上太空環繞地球一圈,成為首次進入太空的人類成員,同年美國太空人艾倫·雪帕德Alan Shepard也隨後進入太空(但未飛入地心軌道)1962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太空人約翰·葛倫John Glenn搭乘擎天神6Atlas 6進入地球軌道,至此才與蘇聯並駕齊驅。

   

79.jpg

 

1965年,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Alexey Leonov完成了人類史上第一次艙外的「太空漫步」震驚國際,同年美國太空人艾德華·懷特Edward White駕駛雙子星4號,也達成出艙漫步使命。

 

54.jpg   

 

蘇聯的太空功績讓美國承受巨大壓力,NASA決策執行登陸月球宏大目標,經過多年籌備與試驗,到了1968年底,NASA農神5號火箭Saturn V搭載著阿波羅8號太空船Apollo 8進行首次載人(三位太空人弗蘭克·博爾曼、詹姆斯·洛威爾以及威廉·安德斯)與繞月任務,並拍下了著名的月球-地球合照。

 

56.jpg   

 

1969716日,農神5號火箭裝載著阿波羅11號升空,美國NASA終於將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1930年-2012年)送上月球,成為首位登陸月球的人(另兩位太空人是麥可·柯林斯Michael Collins與伯茲·艾德林Buzz Aldrin)。 

 

在飛機飛上天空後不到60年,因美蘇的競爭讓航太實力大躍進,人類飛離地球進入宇宙,也實現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願望。

 

78.jpg   

 

阿姆斯壯登月迄今近半世紀,導演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拍攝《登月先鋒》,除了講述NASA的披荊斬棘魄力以及阿姆斯壯和眾多太空人的身先士卒勇氣外,更為這群可佩的先行者註)致上崇高敬意。

 

註.美國太空總署NASA載人航天計畫:

水星計畫Project Mercury(1959年到1963年。包含20次不載人發射與6次載人飛行)

雙子星計畫Project Gemini(1962年到1966年。包含10次載人飛行)

阿波羅計畫Project Apollo(1961年到1972年。包含11次載人任務)。

 

這三項計畫的時間和參與計畫的太空人都有所交集,如阿姆斯壯曾執行雙子星8號與阿波羅太陽神11號的飛行任務。

 

63.jpg   

 

【關於電影】

 

擔任《First Man》編劇的是喬許·辛格Josh Singer,他是2015年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驚爆焦點 Spotlight 》的聯合編劇之一。

 

  80.jpg

 

本片改編自詹姆斯·漢森James R. Hansen的著作《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壯的人生First Man: The Life of Neil A. Armstrong》。影片聚焦於太空人尼爾·阿姆斯壯1961年到1969年的傳記故事,由此再分為三大主線:美國太空總署NASA載人航天計畫和訓練、阿姆斯壯的家庭生活與回憶以及阿姆斯壯的登月進程與心境。

 

61.jpg   

 

喬許·辛格的編劇作品(2013《危機解密》、2016《驚爆焦點》、2018《郵報:密戰The Post》)善於揭示歷史事件的機密與真相,由他來撰寫《登月先鋒》具有流暢、寫實、細膩的優點

 

但除了幾段回憶的插敘外,劇情從1961年阿姆斯壯在加州莫哈韋沙漠Mojave DesertX-15火箭動力實驗機飛行訓練,一路平鋪直敘到1969年的登月之旅,而大量太空訊息與專業術語也讓故事稍顯沉悶無趣。 

 66.jpg  

 

或許牽涉到的人事物過於龐雜,劇中僅阿姆斯壯的心境刻劃較完整,其餘角色性格大多扁平無特色。阿姆斯壯內心一直在喪女的痛苦中擺盪,他與同儕間的互動平淡,與家人的互動也頗疏離,傷心壓抑氛圍令人喘不過氣,簡直是個孤獨英雄。

 

73.jpg   

 

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詮釋了尼爾·阿姆斯壯英武堅定形象,抑鬱表情展露了失去女兒的創傷。喪女支線從開場延伸到末段,不過這悲傷確實太過了,連在月球上拿出女兒手鍊都未感動到我,因為那已成了可預見的橋段。

 

68.jpg   

 

演員之間(同事、家人、朋友)缺乏默契、難以引發共鳴也是個不能忽略的問題。觀賞過克萊兒·芙伊Claire Foy在其他戲劇的優異演技,她飾演阿姆斯壯的太太珍妮Janet,我對本片裡留著俏麗短髮的她即將於《蜘蛛網中的女孩》演出莎蘭德抱有期待,但對她和萊恩·葛斯林飾演夫妻幾乎無感。

 

題外話,飾演太空人艾德·懷特Ed White之妻的奧莉薇亞·漢米頓Olivia Hamilton導演女友 

 

74.jpg   

 

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依然保有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的功力,三場太空任務(雙子星8號、阿波羅1號及阿波羅11號任務)掀起三次高潮。太空人密閉在太空艙中的侷促與心理壓力,配合機具晃動隆隆作響,營造出逼真臨場感,360度環繞亂轉時我都跟著暈眩了。

 

導演也以臉部與眼睛特寫、宇宙靜謐無聲等手法,巧妙襯托出太空人的獨特視角與當下感受。月球表面雖坑坑巴巴,但悠然柔美的景致讓人望之屏息。

 

62.jpg   

 

跟達米恩·查澤雷合作了2015年《進擊的鼓手Whiplash 》和2016年《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作曲家賈斯汀·赫維玆Justin Hurwitz的配樂烘托出歡欣鼓舞、失落與磅礡氣勢情境,為這部影片加分不少。

 

Armstrong駕駛雙子星8號與愛琴娜號成功對接時,響起輕快圓舞曲;末段登月艇「獵鷹號」降落幽暗月球寧靜海前奏起激昂交響樂,彰顯出人類的不平凡,不禁令人淚光閃閃無比動容啊!

 

64.jpg   

 

【太空人的家人】

 

人類在探索太空領域時一切都是未知數,每一位太空先鋒的性命受機具設備掌控,也受命運擺布。「太空人」是非常危險的工作,執行任務時不僅太空人本身有壓力,他們的家人更須承受隨時失去伴侶、父親或親人的恐懼。

 

72.jpg   

 

1965年,Armstrong的同事艾略特和查理駕駛T-38超音速噴射機墜毀死亡,與家人一起參加艾略特的告別式,眾人心情低盪。Armstrong在告別式後見到一個像自己女兒的女孩,內心痛楚翻湧幾乎崩潰。

 

1967年,美國第一位在太空艙外漫步的艾德·懷特Ed White(傑森·克拉克 Jason Clarke與另兩名成員參與阿波羅1號任務,他們在升空前的測試因發生大火而被燒死於太空船艙。

 

Ed死後,太太佩特Pat White(奧莉薇亞·漢米頓Olivia Hamilton恍神無助,她曾對Janet說自己的丈夫在執行雙子星4號任務時就已是行屍走肉,道出太空人家屬的悲苦。

 

59.jpg   

 

1961Armstrong的女兒Karen因重病過世而倍受打擊,無法救回Karen讓他內心悲痛難平,雖然有兩個兒子也落寞寡歡。

 

先生出任務,太空人的妻子就處於警備狀態,身為Armstrong的妻子,Janet為出勤丈夫的性命擔憂,也為他的心理狀態苦惱,這些事都不足為外人道,僅能放在心裡。

 

65.jpg   

 

【反對登月的聲浪】

 

1961年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上太空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原本並不熱衷航太活動,原因之一是經費太高,但蘇聯在太空競賽中搶得先機讓甘迺迪觀念轉彎,進而支持阿波羅登月計畫以期領先蘇聯。

 

1962年,甘迺迪向民眾發表「我們選擇去月球」的演講激勵了人民:我們選擇登月…不是因為它們容易,而是因為它們困難。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60.jpg   

 

總統的話振奮民心,然而卻無法阻擋探索太空巨額花費與高失敗率的事實,只要傳來火箭或太空船故障毀損就會有媒體大張旗鼓詢問及質疑行動必要性。1967年阿波羅1號發生的慘劇使國會展開調查,更激起民眾反對登月的聲浪。

 

1968年,抨擊太空計畫的團體更多,美國作家寇特·馮內果Kurt Vonnegut公開譴責政府未將金錢用在地球子民身上而去撒在無人的外太空。抗議人潮一波波,黑人以rap諷刺批評國家經費全部拿去讓白人上月球,使老百姓的稅金不停增加生活也更加辛苦。

 

70.jpg   

 

就在反對聲音沸沸揚揚時刻,NASA與太空人仍一次次執行飛行太空計畫,1969716,農神5號火箭畫破天際,將阿波羅11號的三名太空人載往月球之路。

 

甘迺迪總統在1963年底遇刺身亡,登月成功也完成了他演說裡「在1970年以前讓人類登陸月球,並保證安全返回」的遺願。

 

57.jpg    

               伯茲·艾德林Buzz Aldrin在月球表面行走

 

【月球上的腳印】

 

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

 

沒有NASA、參與太空計畫的太空人(或蘇聯),就沒有阿波羅11號今日的成功。

 

阿姆斯壯Armstrong登月的準備歷程耗時多年,並非一蹴可幾。1951年參加韓戰(1950--1953年)時展開的飛行生涯,1960年阿姆斯壯Armstrong前後駕駛七次X-151962年他參加NASA雙子星計畫太空人遴選進入航太領域,1966年參與雙子星8號計畫…經過十多年的訓練、考驗、沉潛;經過無數次失去同儕的傷痛、困頓;最終等到了1969年參與阿波羅11號計畫的那一刻。 

 

 76.jpg   

                                             

乘著登月小艇上月球,Armstrong緩慢謹慎的將左腳踩在月球表面,留下承載人類探索太空宏偉夢想的第一個偉大腳印。

 

67.jpg   

 

阿姆斯壯Armstrong的腳印代表了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數學家、技術員、工程員、太空人、太空人家屬...的辛苦犧牲奉獻,也展現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往直前精神。

 

Armstrong站在月球上看著美麗的地球,雙眼閃耀出動人光輝;今日我們站在地球仰頭望向月亮,耳邊仍能響起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的千古名言與不朽故事。

 

55.jpg  

 

arrow
arrow

    Emi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