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jpg  

 

到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聆聽音樂會多次,此次首度到歌劇院欣賞歌劇,而且還是有別於傳統的新形式歌劇,留下深刻印象&美好回憶。

 

139.jpeg   

 

小小年紀就能彈奏樂器創作樂曲,沒人會懷疑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271791.12.5)是音樂天才。這位早逝的天才所創作的音樂作品量驚人,600多部作品中包含了22部歌劇。

 

編號K.620的歌劇《魔笛》(德語:Die Zauberflöte)是Mozart35歲過世前最後完成的歌劇(以創作時間而言,最後一部為《狄托的仁慈》)1791930日由莫札特Mozart親自指揮的《魔笛》在維也納維登劇院Theater auf der Wieden首演,佳評如潮。兩百多年來此齣歌劇一直讓聽眾十分喜愛,受歡迎度屹立不搖,已是傳奇神話。

 

簡單說,歌劇是唱出來的戲劇,主要結構包含故事劇本與音樂、歌曲。《魔笛》的文本取材自詩人克里斯多佛·馬丁·維蘭德(C. M. Wieland1733-1813)所著童話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一篇名為《璐璐的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的童話,1780年後由德意志劇作家伊曼紐爾·席卡內德Emanuel Schikaneder改編成德語歌劇腳本(by維基百科)

 

133.jpg   

 

為了吸引更多新世代族群走進歌劇院觀賞歌劇,現今歌劇的內容呈現方式已跳脫傳統框架,運用許多先進的儀器、前衛的元素,企圖賦予歌劇新生命。

 

柏林喜歌劇院與英國1927劇團聯手打造的歌劇《魔笛》,綜合默劇、動畫、拼貼畫、雜耍、歌舞劇、黑色幽默、德國表現主義等形式與風格。演員經過精密排練後,與動畫「立體」結合;對白改以關鍵字投影,並搭配莫扎特鋼琴幻想曲,將傳統的「德國民俗歌劇」變身為更貼近現代欣賞需求的形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I76y7eztD4by節目介紹 

   

137.jpg

 

《魔笛》共有兩幕,故事描述王子塔米諾Tamino受夜后Königin Der Nacht請託,要去拯救被大祭司薩拉斯托Sarastro所擄走的夜后女兒帕米娜Pamina

 

王子Tamino帶著魔笛、銀鈴和「捕鳥人」帕帕基諾Papageno前往營救公主Pamina時,發現薩拉斯托Sarastro並非壞人,還體悟到夜后之惡。象徵光明的Sarastro幫助王子接受試煉,最後Tamino王子與Pamina公主通過考驗,得到了愛情,也戰勝黑暗的夜后。

 

138.jpg   

 

因為劇本來自童話,內容奇幻魔幻元素兼具,兩幕之間的劇情有張力十足的轉折,柏林喜歌劇院以動畫、歌舞劇等多元技法來呈現可說相得益彰。最後證明此種具實驗性質的表演方式非常成功,自2012年於柏林喜歌劇院首演至今,已在全球各地25座城市上演,演出超過350場,吸引50萬名觀眾觀賞。能在高雄衛武營與世界各地樂友享有高等級歌劇饗宴,是極珍貴的體驗。

 

此次《魔笛》由翰德·威斯特曼Hendrik Vestmann指揮高雄市交響樂團演奏,聆賞時直覺〈序曲〉聲音較弱氣勢不足,而之後的樂曲演奏都與舞台上的表演配合天衣無縫盡善盡美。

 

 134.jpg  

 

觀賞之前我還很擔心新形式表演會不會破壞《魔笛》的整體觀感,事實上是多慮了。演員與二D動畫的結合非常完美,夜后的蜘蛛造型讓人驚嘆,不但符合魔女邪惡性格,八隻腳撐起高高在上的身體帶有睥睨萬物的驕傲,可榮登最佳視覺效果。而帕帕基諾Papageno身旁總是有一隻黑貓跟著,超有戲又幽默。

 

除了舞台表演區外,另在二樓位置設計多道可開的門讓演員駐足演唱和表演,演員於樓上樓下兩個方位間遊走演唱,加上動畫後,呈現驚人的千變萬化特效,讓人嘆為觀止。

 

每位歌劇演員臉上皆塗白,演唱者水平極高,我們欣賞10/13這一場的夜后由朴昭英擔任,其餘依序是帕米娜公主:金·莉莉安·史特蕾寶;塔米諾王子:坦瑟·安哲貝克;大祭司薩拉斯托:提爾·費威茲;捕鳥人帕帕基諾:米可萊·特拉卡。不論花腔女高音、女低音或是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每位都表現得無懈可擊。

   

132.gif

 

夜后與大祭司薩拉斯托的人物性格呈現光明與黑暗的對比,一高音一低音的聲域也相互映襯。夜后在此劇中唱了兩首詠嘆調,第一首是對塔米諾王子唱的〈別怕,孩子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1ODbDKmSEc&feature=youtu.be〉,前段悲傷如泣如訴,訴說思念與擔心女兒之苦,從此角度看夜后是位充滿母愛的慈母。後段宛若高音階練習的樂句氣勢昂揚,威力十足。

 

第二首〈地獄之復仇沸騰在我心中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caf9GfyWs〉更是膾炙人口,將夜后想復仇的恨意表露無遺。

 

塔米諾Tamino只看了帕米娜Pamina的畫像就產生愛意,愛情來的莫名其妙,但愛之曲〈這幅肖像美麗迷人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ö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dIvmnaRTA〉浪漫動人,最後抱得美人歸。

 

帕帕基諾是劇中的諧趣角色,他奉行快樂原則,旋律輕快活潑的〈我是一個捕鳥人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hGx4dJsMRg〉普及度不亞於其他詠嘆調。帕帕基諾的不受拘束性情與正義凜然規矩行事的王子也算對照組,而且他的戲分極多,簡直像男主角:)

 

  132.jpg

 

將歌劇與陳腐八股畫上等號的人不在少數,然而,對大眾而言,《魔笛》可稱是一齣親民且極易入門的歌劇,應可扭轉一些固著僵化的印象。在《魔笛》取得廣大好評的今日,期盼柏林喜歌劇院也能錦上添花,推出其他歌劇作品以饗世界各國樂友。

 

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剛好滿一周年的10月,欣賞了無與倫比的精彩歌劇《魔笛The Magic Flute》讓我眼界大開、藝術與音樂細胞快樂綻放,真是幸運又幸福啊!!!

 

136.jpg

 

※簡文彬先生《魔笛The Magic Flute》導聆

 

▲莫札特《魔笛》創作於18世紀末,與傳統歌劇相比,形式較接近音樂劇(or歌唱劇Singspiel)。

 

▲《魔笛》劇中原本有對白,但德語會產生語言隔閡,柏林喜歌劇院將對白拿掉,挑出重要對白關鍵字藏入動畫中投影出來,藉此連結劇情。除了詠嘆調之外,其他未歌唱的時刻會演奏莫札特〈A小調鋼琴幻想曲〉。

 

▲演員需與動畫互動,每一個環節都要很孰悉與熟練。劇中主要人物有三組,男女主角在後半段才真正見了面,配角捕鳥人是甘草人物,通常引來最多笑聲與掌聲。

 

▲此劇與「共濟會」的政治話題產生關連性,至於是頌揚或是貶抑,都各有人做不同解讀。

 

▲與音樂會不同的是,欣賞歌劇在歌曲結束時就要歡呼鼓掌,代表對演員的讚美。

 

131.jpg    

 

【製作團隊名單/演出人員名單】

 

主辦: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2019/10/13()14:30

 

柏林喜歌劇院製作

 

作曲家/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

歌詞/伊曼紐爾·席卡內德

音樂指導/翰德·威斯特曼

導演/蘇珊·安德拉德(1927)、巴里·科斯基(喜歌劇院)

動畫/保羅·巴利特

創作發想/蘇珊·安德拉德、保羅·巴利特(1927)、巴里·科斯基

指揮/翰德·威斯特曼

樂團/高雄市交響樂團

合唱團/柏林人聲合唱團

 

 

 

 

arrow
arrow

    Emi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