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jpg  

 

沒特別看電影資料,觀影時不太知道本劇時間背景為何,摩天大樓造型與概念頗前衛,但人們的髮型、穿著復古;再者,沒有手機、用的是老式攝影機、看的是傳統電視機,開的是舊款汽車;直到片尾收音機裡傳來首相柴契爾夫人的資本主義演說才確認非21世紀的現代,更不是未來世界。原本要寫「解構烏托邦」啦、「超現實荒境」啦…這種哲學味較濃的標題,然而,因劇情遊走於現實與魔幻中,覺得自己應該也沒有看得很懂,只好作罷。(寫這篇文章思緒超凌亂ㄉ)

 

 139.jpg  

 

萊恩醫生Dr. Robert Laing湯姆‧希德斯頓 Tom Hiddleston搬進摩天樓,想在此展開新生活。他在這棟能自給自足的大樓中,參加了眾多主題派對,認識了許多大樓住戶,體驗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一日,與萊恩醫師同醫院的年輕醫生門羅MunrowAugustus Prew飾演突然在派對中跳樓自殺,此事件開啟了大樓高低層住戶間的階級角力與對抗。

 

這棟摩天樓共有四十層樓高,內建健身房、超商、游泳池,可以充分供應生活所需。底層的住戶是較貧窮的勞工,越往高層的住戶其職業水平與所得也越高階,原本大家各司其職維持著平衡,但停電缺水、公共場域使用權配置失當...使低層住戶生活品質降低,備感毫無尊嚴,他們認為具至高權力的建築師偏袒高樓層的上流社會住戶,致使資源分配不均。

 

門羅的自殺乏人聞問再加上一連串不公平事件接踵而至,於是,隱藏於低層住戶內心的不滿逐漸幻化成一頭暴力的巨獸,更演變成無政府狀態下的暴動。

 

133.jpg   

 

摩天樓由建築師Anthony Royal傑瑞米‧艾朗 Jeremy Irons設計,他計畫要蓋五座摩天樓,每一棟大樓的造型從側面觀之猶如一根手指頭,五棟大樓就像一隻手掌的五根手指頭,也就是一隻高聳入天又牢牢掌握中心點的手。他深知權力核心的力量,可以操控弱勢族群;他也洞澈住在高樓層住戶被囿限於框架中的短視與偏見,以及低層住戶急欲反抗的蓄勢待發。

 

134.jpg   

 

住在低層住戶的王爾德Richard Wilder路克‧伊凡斯 Luke Evans),工作不順利還要養育兩個孩子,太太海倫Helen Wilder(伊莉莎白摩斯 Elisabeth Moss)肚裡的寶寶又即將臨盆,生活裡沒有成就感,個性又憤世嫉俗,使他更難以忍受上流社會住戶的自私囂張,主動挑起下對上的破壞革命(註)

 

137.jpg   

 

神精外科醫師萊恩算是社經地位高的成功人士,申請到摩天樓第25層樓住在2505,以四十層樓而言,僅算中高級階層,他被建築師召見,陪建築師打壁球,原本似乎可以直達高層核心,但一次無心的惡作劇讓年輕醫師門羅跳樓自盡,在罪惡感的啃食之下,他的精神也隨之崩毀,時而正常時而狂亂;相對於大樓住戶的暴亂行徑,他越是蝸居於自我天地。

 

在權柄最高的建築師與底層勞工代表王爾德雙雙死亡後,萊恩最終找到安身立命的穩定感,仰息於摩天樓的脈動中。而海倫在高層住戶的幫忙下順利生下寶寶,象徵另一階段的重生。

 

 130.jpg  

 

抖森在此齣影片中的演技升級,將原本正常上班的醫師,精神越形混亂後的癲狂與冷漠表現得恰如其分。當然,不能不讚美鍛鍊得剛剛好的雕像身材,小秀了一段的性感舞蹈,與夏綠蒂Charlotte席安娜‧米勒Sienna Miller的狂野性愛也粉紅泡泡滿天飛,最神奇的是還在片中沖了三次澡喔(唉呦,小時候爸爸就不准我髒兮兮呀)

 

 131.jpg   

 

《摩天樓High Rise》由英國小說家J·G·巴拉德J. G. Ballard1975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電影以一棟摩天樓做為1975年英國社會縮影的隱喻,並以大樓住戶間掀起的亂象暗喻社會階級制度的不公,這樣的內容沒什麼不好,但因為這種封閉場域的反烏托邦小說與電影實在不少,因此個人一直期望影片後段能發展出另一層嶄新的意識形態。

 

比較特別的是,萊恩醫師和其他住戶都會離開摩天樓到城市其他區域上班,這一段突破摩天樓藩籬(封閉場域)的設定,有別於其他反烏托邦小說,並在劇情中引申為摩天樓住戶對外界環境的逐漸疏離,但這層新意的表現手法隱晦,無法產生太大共鳴。

 

129.jpg   

 

其實,之前看預告片時就知道這種影展型電影不太好吸收消化。不過,影片的前三分之一沒有這類問題喔,開場故事線流暢,快速形塑出摩天樓中每個相關人物的工作與特性,古典、現代混搭的音樂風格更是聽覺上的享受,還有出其不意的英式幽默,讓人看得興味盎然,正想可能會打破不知所云魔咒時,混亂時刻立刻降臨,中後段加入大量情慾暴力,讓超現實影像無限擴張卻又語焉不詳之後越看越出戲,越看精神越渙散。

 

或許,為了烘托出英國資本主義社會被美化的荒謬,導演班‧偉特利 Ben Wheatley想以解構崩壞的摩天樓生態、瘋狂失序相互攻擊的住戶,讓觀影者去感同身受那種不公平下的失衡吧!除了得以延續他一貫的暗黑詭異美學風格,亦能彌補劇本的抽象紛亂(不是原著喔,未拜讀無法評論)我相信每一種類型的電影都會有支持者,也都會有知音,個人則不喜歡後段混淆感橫行的敘事調性。

 

135.jpg   

 

值得一提的是,班‧偉特利導演呈現出的視覺影像獨特又強烈,如果能捕捉到導演拋出的意象,也能在這些畫面中讀出潛在的意涵:將臉皮與大腦剝離與解剖腦袋一幕讓人驚奇又覺噁心(表象vs.內在);小男孩TobyLouis Suc飾演想由萬花筒看到未來卻透由萬花筒看到殺戮亂象(文明vs.野蠻);一場場主題迥異的時尚派對、歐洲宮廷服裝派對、野獸派對(現實vs.虛幻)。這些場景配上Clint Mansell的配樂極具特色,越瘋狂的影片,音樂的創作反而可以越自由,成了劇中獨樹一幟的風情。

 

136.jpg   

 

其中瑞典ABBA阿巴合唱團的成名曲之一〈SOS〉出現了兩次,這首歌創作發行於1975年,除了連結本劇故事裡的年代,「亟欲找回過去快樂時光、美好戀情而發出S.O.S求救訊號」的歌詞寓意,其實也配合本劇的精神宗旨了,因為,唯有真正的愛(與平等)可以S.O.SSave Our Souls拯救靈魂。

 

141.jpg   

.王爾德房間掛著一幅肖像畫,那是出生於阿根廷的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1967年),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之一。切·格瓦拉認為社會不平等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結果,唯一的補救方法便是進行世界革命(維基百科)2005年的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The Motorcycle Diaries》,就是以年輕醫學院學生切·格瓦拉的故事為藍圖所拍攝。王爾德除了在革命思想部分與他接近外,連外表都有幾分相似呢。

 

 

 

arrow
arrow

    Emi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