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jpg  

 

觀賞這齣影片前建議要養足精神或預習劇情內容,因為劇中有大量的人名(甚至有兩個人同名)、有角色間口若懸河的辯論,有甚少聽聞的「五角大樓文件」洩密事件,只要一恍神,就會不清楚誰在做甚麼又為甚麼這麼做…跟我坐同一排的觀眾,有的夢周公、有的不停討論或聊天、有的則乾脆走人。

 

 35.jpg  

 

開場除了美軍在越南激烈對戰一幕外,有二十多分鐘我的頭腦也一直處於混亂狀態,但隨著揭密事件的發展越白熱化,就自然而然把重要人事物給連結一起了,佩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與編劇群的功力。不過,片中有一些支線和細節我還是花了許多時間查資料才理解,若對此段歷史毫無概念,這會是一部不易消化但還是會有共鳴的影片。

 

劇情包含「捍衛新聞自由」和「女性覺醒」兩大主軸,在思考報刊新聞業的社會道義之際,也同時為《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凱瑟琳·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的篳路藍縷與堅定魄力而動容。

 

 25.jpg  

 

梅莉·史翠普以說話時思索良久欲言又止、眼光游移、走路時還不小心撞倒椅子等動作來塑造這個行事低調、態度拘謹沒有自信的葛蘭姆夫人,不但與俐落幹練的外表形成反差,也為後段力排反對者異議形塑出驚人的張力,那段在公司董事前鏗鏘有力的媒體責任宣言十足震撼。

 

湯姆·漢克斯飾演一呼百諾的《華盛頓郵報》主編,舉手投足盡顯職場大男人姿態,整個人神采飛揚、精明又油滑,翹腳於椅子上桌上的招牌動作真傳神,與梅莉·史翠普的對手戲更是精彩非凡。

 

劇中的幽默點竟集中於消遣尼克森總統上,如餐後時刻的笑話、窗邊講電話的黑影與在「水門綜合大廈Watergate complex」安裝竊聽器的三、四個人影,都影射出尼克森總統令人非議的人格特質,可見史蒂芬·史匹柏和編劇對他很感冒啦~

 

29.jpg   

 

E化產品日新月異的現代,觀看1970年代的報紙印刷過程彷彿劉姥姥進大觀園,那奮力敲擊出的一個個鉛字,經過修稿潤飾所成的一篇篇文章被大量印刷出來時,有一種莫名的感動。當年報社記者的敏銳度、組織和寫作能力真是讓人望塵莫及啊!

 

像《真相急先鋒 Truth 》、《驚爆焦點 Spotlight 》和《郵報:密戰The Post》這樣的電影都是在說明一件事:媒體工作者有挖掘事實與真相的義務,民眾有知的權利。大法官所說的「新聞媒體要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政府」,此句話應該可以成為媒體人相互砥礪的座右銘了。唯有用心監督政府,追究其錯誤政策並導正,才是國家、人民的雙贏。

 

 20.jpg  

 

【歷史探照燈:越戰與「五角大樓文件」】

 

美蘇冷戰期間(大約於1947--1991),兩國在政治、軍事、外交、太空科學…方面相互對抗與競爭,《水底情深 The Shape of Water 》裡的「太空競賽Space Race」背景是其中之一,而「越南戰爭」(1955年到1975年)也成了雙方角力的戰場,美國支援南越,蘇聯協助北越與共產黨。

 

1954年,美國艾森豪總統對南越展開援助,有數百名軍事顧問進駐。1961年,約翰·甘迺迪政府派遣百名美軍特種部隊進入南越訓練與指揮南越軍人打仗,美軍尚未開打1963年林登·詹森就職後將參戰的層級擴大,派遣到越南的美軍已增加到數萬多名。在詹森政府時期美軍正式介入越戰,美國境內也展開了「反戰運動」。

 

30.jpg   

 

19676月,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啟動「美國在越南的政治軍事研究計劃」,經過大約兩年收集和整理,產出47卷共7000多頁的《美國-越南關係,1945-1967:國防部的研究》文本,簡稱為「五角大樓文件The Pentagon Papers」,內容涉及美國政府對國會和民眾刻意隱瞞越戰真實情況的機密。(報告有15個副本,為美國軍方提供情報分析的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擁有兩份)

 

1969尼克森執政延續前朝政策讓美軍赴越南打仗。1971年,此份「五角大樓文件」遭洩漏而曝光,因內容攸關越戰黑幕引發舉國譁然,亦掀起一波波反戰浪潮,美軍於1973年撤出越南戰場。

 

據統計,美軍參與越戰期間共派遣三百萬士兵,死亡人數5.8萬名,受傷人數30萬人,戰後多人有創傷症候群PTSD,還有因「枯葉劑」而罹癌的、自殺的、不被社會接納的…此外,扶植南越吳廷琰、阮文紹政府與軍事的開銷直達2500億美金,付出的成本巨大,而換來的是慘烈的結果。

 

26.jpg     

 

◎〈電影由下面這一段破題〉

 

「五角大樓文件」洩密者是深入越南戰場做軍情觀察與記錄的研究員丹尼爾·艾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蘭德公司」雇員,1965年就到越南考察,1967年成為國防部越戰研究專題成員)。他在飛機上向國防部長Robert McNamara(布魯斯·格林伍德Bruce Greenwood報告美國在越南的戰爭陷入膠著,不似表象那般氣勢如虹,但同意他論點的McNamara轉眼就在美國媒體前公然說謊,讓他義憤填膺。

 

 34.jpg

 

時至今日,美國參與越戰,一成是為了南越同胞,二成是為了對抗共產主義,七成則是為了逃避戰敗羞恥保住美國政府顏面。官員隱蔽越戰現狀等同讓美國青年繼續上越南作戰(和送命),而這樣的決策也等同讓全國民眾一起承擔政府輸不起的懦弱行為。

 

Daniel(馬修·瑞斯Matthew Rhys)離開蘭德公司前決定拿出「五角大樓文件」複印留存。他在1971年將此機密資料交給《紐約時報》主寫越戰專欄的尼爾·希漢Neil Sheehan(賈斯汀·斯溫Justin Swain)報導。

 

31.jpg   

 

電影在這段影印場景中讓Daniel口述這份文件的重點,包含杜魯門總統1945--1953年,1945年是「五角大樓文件」研究的起始年)、艾森豪總統1953--1961年)、甘迺迪總統(1961--1963年)和詹森總統(1963--1969年,研究到1967)在內,四位總統在民眾面前所宣揚的和平理念原來都是充滿欺騙的話術,暗地裡則積極推動在越南的戰爭,其中三位總統還違反1954年訂定的《日內瓦協定》

 

在《紐約時報》總編輯亞伯·羅森塔爾Abe Rosenthal(麥可·斯圖巴Michael Stuhlbarg)的主導下,歷經三個月的審查和整理才讓此機密登上報紙頭版。

 

24.jpg   

 

Run it.印刷吧!】

 

《紐約時報》一刊出此勁爆消息果然引來各方關注,《華盛頓郵報》編輯班·布萊德利Ben Bradlee(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對於《紐約時報》能搶得先機揭露此密件捶胸頓足,這一回競爭,《紐約時報》實在贏太多了。

 

不久,《紐約時報》被法庭下了不得再刊出「五角大樓文件」的禁制令,《華盛頓郵報》副編輯班·巴格迪基Ben Bagdikian(鮑勃·奧登科克Bob Odenkirk)直覺洩漏政府機密的是蘭德公司舊識Daniel,在他鍥而不捨尋找中,終於和Daniel取得聯繫,也取得繼《紐約時報》後繼續發表「五角大樓文件」的主導權。

 

 21.jpg  

 

《華盛頓郵報》編輯群磨刀霍霍趕在十個小時內要出版,但報社律師與多名公司董事提議不要刊登,免得引來公司倒閉員工失業的災難。Ben Bradlee義正嚴詞「捍衛新聞出版自主權的唯一方式就是出版」,若畏懼政府就會讓政府牽著走,再也別想出版任何真實新聞。

 

Ben的心底一直有超越《紐約時報》的想望,但在極可能惹上官司的非常時刻挺身而出當《紐約時報》之後的烈士,此風範仍使人折服。他清楚《華盛頓郵報》噤若寒蟬雖能明哲保身,然而這樣的懦弱會壯大政府的蠻橫政權,終有一天會化成利刃再刺向新聞業。

 

這道捍衛言論自由的兩難習題讓主和派主戰派吵得不可開交,最後決定交給《華盛頓郵報》的總裁凱瑟琳·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做裁決。

 

36.jpg   

 

平日怯生軟弱的Katharine,在關鍵時刻奮力固守了新聞業報導真相的社會責任,指示《華盛頓郵報》如期刊登。於是,Ben Bradlee豪邁的向等候印刷的員工下了指令「Run it.印刷吧!」

 

《華盛頓郵報》報導越戰機密後誠惶誠恐接下來的風暴,誰知,這份媒體人的勇氣如星星之火而燎原,其他新聞業者也爭相報導力挺,民眾則群聚援報社與抗議政府,最後,最高法院大法官判決《華盛頓郵報》勝訴,新聞媒體打了漂亮一仗。

 

Daniel的道德良心和膽識,有《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媒體人正義,這份列為國家最高機密充滿政府謊言的的文件才有機會攤在陽光下,而新聞媒體始能擺脫被政府箝制的恐懼和夢魘,走在新聞自由的大道。

 

32.jpg   

 

【她才是真正的勇者】

 

凱瑟琳·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因丈夫菲爾Phil自殺過世,在45歲時臨危受命《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她一直是在家中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承接這個從父親手中興起的家族事業心中滿是惶恐。在以男人為天的新聞報業中工作,性情溫和的Kay猶如闖入虎口的小綿羊。

 

雖然柔弱,但菲爾所言「新聞就像歷史的初稿」不敢或忘, Kay心中有一把維持正義的尺,當美國政府置軍人於險境、前國防部長好友Robert McNamara明知國家在多年前已無法打贏越戰還讓許多美國青年赴戰場,她驚恐兒子差點成為炮灰與不忍眾多美國父母為越戰身亡的兒子神傷,Kay再也不能保持沉默。她授權編輯Ben Bradlee接續《紐約時報》報導「五角大樓文件」。

 

37.jpg   

 

Ben Bradlee自認是捍衛新聞自由的先鋒戰士,Ben的太太(莎拉·保羅森Sarah Paulson)語重心長回應:背負家族使命、平日被男性同事嘲弄並幾乎被當成隱形人的Kay,能在公司命運、財產、名聲等多方壓力下做出報導的決定,她才是真正的勇者。

 

就如英國文人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所言:女人傳道就像狗用後腿走路,做得不夠好,但會很驚訝牠能做得到。

 

在女權被壓抑的1960-70年代(用餐完,男人談論政治,女人還要離席迴避)Kay既要與職場的豺狼虎豹周旋,要企劃股票上市籌措公司運作基金,還要因報導機密文件面對銀行或政府可能的制裁,甚至會有牢獄之災,這般上下內外夾攻的艱難處境中,她聽從內心的聲音讓報社揭露越戰內幕,維護了報導新聞的尊嚴,也為女性工作者立下典範。

 

19.jpg   

 

Kay的帶領下,《華盛頓郵報》之後還揭發尼克森政府的「水門事件」(片尾埋的伏筆),把原來僅是地方小報的《華盛頓郵報》推向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報業龍頭地位。

 

 

 

arrow
arrow

    Emi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