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是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作品改編成電影的輝煌年,宛如接力賽般,從3月《記憶中的擁抱The Child in Time》、7月《愛,留在海灘那一天 On Chesil Beach》到9月的《判決The Children Act 》,娓娓道來人生的喜樂、困頓與無奈,觀賞後令人沉吟良久。
與2007年《贖罪Atonement 》的論點相仿(催淚的指數也不容小覷),這三部影片主軸亦植基於親情、愛情上,探討善與惡、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的對立與並存,直搗原始人性並撕裂偽裝面具。觀賞時心境隨著主角際遇起伏,憂傷氛圍也慢慢凝聚,宛若烏雲濃得化不開時,雲後卻微微透出光線帶來希望。作者在揭露殘酷真相之後,不忘溫柔的撫慰心靈受傷之人,給予他們走在人生道路的能量。
《判決The Children Act》以女法官觸礁的婚姻和血癌青少年輸血法案相互呼應,探討的議題涉及法律、道德、醫療、宗教與生存的自由意志。其中有許多信仰上道德兩難情境的論辯,但主軸還是關乎複雜的人性及價值觀。
本片由作者Ian McEwan親自編劇,改編後和原著相似度極高,刪去某些法案外,僅在幾條支線做了些微調整與編修(如法官夫妻結婚35年改為20年、Adam寫給法官的信改成電話語音與當面訴說),但對於女法官菲歐娜Fiona和先生傑克Jack各自感情出軌的動機有較完整鋪陳及合理描述。
個人覺得電影較有暖度的部分是:末段增加Fiona奔跑至醫院探望瀕死Adam與遙望Adam葬禮,暨符合她良善本性也讓故事更圓融。
導演李察·艾爾Richard Eyre於2006年曾執導《醜聞筆記Notes on a Scandal》,頗擅於表現女性角色感情迷航時的衝突美感。Ian McEwan小說裡Fiona意識流的內心小劇場,在電影裡以夢境、回憶、眼神交會、手忙腳亂打翻咖啡…等情節具象化;小說中女法官Fiona和青少年Adam間隱微的情感流動,電影裡也賦予了真實的情意交流。
此外,大量法律用語和醫療細節都能由律師、法官、醫師在法庭上條理分明的述說,讓觀者能快速理解這些法案內容與判案的癥結與關鍵。
這是艾瑪·湯普遜 Emma Thompson一枝獨秀的劇情片,雖然其他演員也都很出色,但Emma Thompson氣場太強大,演技已達神級,幾場法官判案的口若懸河讓人肅然起敬外,面對外遇丈夫的憤怒羞恥與佯裝鎮定、和Adam互動時的理性感性與冷酷,將一個女人的專業魅力、堅強和脆弱詮釋得極有層次,令人震撼與動容。
史丹利·圖奇Stanley Tucci表演雖恰如其分但少了點神采,倒是去年演出《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的新生代演員菲昂·懷海德 Fionn Whitehead讓人刮目相看,不但洗去之前的生澀感,與Emma Thompson對戲毫不扭捏外,血癌青少年的熱情徬徨煎熬,每一面向都表現得可圈可點。
2015年我就已閱讀過《判決The Children Act 》原著並寫了心得文,當時腦裡的想法心裡的感受都書寫在文中了,電影讓文字影像化後,又使我看得更廣思考得更深入些,以下論述則揉合三年前的文本所知與今日的影片所感~
【人的內心都是盲從的羊--走火入魔的教義?】
小說裡高等法院家事法庭法官Fiona審理的法案,追本溯源下多與「宗教」有關。
電影法案主線雖在Adam的輸血案上,但前段仍以不小篇幅敘述「雙胞胎連體嬰案」,因為這兩則案件皆牽涉宗教的信仰,以「若遵從教義不接受醫療則性命將終結的事實」來讓世人思考:過於激進偏執的宗教信仰是否適宜?聖經或教義無法與時俱進是否合乎人道?
連體嬰麥可Michael與路克Luke若不施行分割醫療手術兩兄弟就會一起死亡,進行手術則Luke死Michael存活。信奉天主教的父母認為手術是侵犯上帝的神權,寧可讓上帝作主,就算兩個孩子一起死也不得違抗教義來讓另一名活下來,醫院則主張做動手術。女法官菲歐娜·梅伊Fiona Maye(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以一名嬰兒能夠生存為考量,判決醫院得以進行分割手術。
17歲青少年亞當Adam(菲昂·懷海德Fionn Whitehead)得了血癌,他的器官無法造血亟需輸血來維持生命機能。但Adam家庭信奉「耶和華見證人教」,教義闡明血液是人的靈魂、是上帝賦予的,不可以與其他人的血液混合,那會失去為人的本質,也違背了神的旨意。
所以教會長老與Adam的父母皆主張Adam不要輸血,以祈禱幫他祈福,他須順其自然去接受失明、腎衰竭等可怕的併發症,或者死亡;醫院則堅持應予以輸血維繫性命。
Fiona聽了兩造的論述也親臨醫院見了Adam,她認為「人的內心都是盲從的羊」,致使虔誠信徒無視僵化教義不知彈性調整。法庭是講究法律不是講求道德的地方,故Fiona以〈The Children Act兒童法案〉(片名)中「孩童福祉」為依歸,判決醫院可立即為未成年Adam輸血。(前案裡,分割手術必將造成連體嬰雙胞胎一人死亡的結果,或許讓Fiona潛意識裡更想以青少年Adam的生命延續來當作救贖)
教會宣導上帝與神「愛」祂的子民,但是遇到信徒與家人生存下去的方式和教義相牴觸時,卻能明白指使教友「聽天由命」不得挑戰教義、「信神得永生」不可接受治療。這種相互矛盾的作為令人不解之外,教會更刻意聖潔化信徒的殉道,走火入魔的教義也讓教友集體掩飾個人意志。很明顯,作者以這些法案的判決對某些僵固教義提出質疑甚至是指控。
【熟齡婚姻哲學--老夫老妻就像兄妹?】
「雙胞胎連體嬰案」法案被大主教高度關注,吸引世人注意此案的後續發展,這個大案件除了讓Fiona壓力倍增也心力交瘁,判決後還被連體嬰父母指責為謀殺兇手。此時,傑克Jack(史丹利·圖奇Stanley Tucci)無預警的提出外遇需求,自己丈夫竟拿她的壓抑憂愁當成縱情的理由,叫Fiona情何以堪?
事出必有因,兩人沒有生育子女,生活重心除了工作就是彼此。然而Fiona忙於審理法案,疏忽與冷淡了Jack很長一段時間,Jack無法與她有親密關係,他可不想和Fiona成為兄妹,於是以外遇方式來表示抗議,來敲醒在婚姻中沉睡的太太。
Fiona總是高高在上宣讀判案的結果,下方的當事人只能聆聽並遵從,長期下來助長她在婚姻中不溝通、不聆聽、只能我說了算的強勢作為。遇到Jack這麼大陣仗的琵琶別抱預謀,Fiona悲憤羞辱,但驕傲如她,選擇逃避此難堪局面,僅以換門鎖宣告Jack的「刑罰」。門鎖換了仍可以打開,但心鎖呢?
Jack威風八面的離家出走,外遇兩天卻又默默返家,他對Fiona口口聲聲說愛想要挽回太太的心。Fiona心中五味雜陳,她雖不齒Jack的出軌又無法灑脫放棄婚姻,畢竟兩人交集處太多太廣,在某些層面已是生命共同體。
法官審理人世間數不盡的案件,面對自己的婚姻出了問題能用法庭上的那套規準來處理嗎?Fiona得跳脫法官框架觀照自己的內心。經歷對Adam的情感迷失,Fiona能體會Jack的感受,Adam之死更讓Fiona省思與珍惜夫妻情,兩人終於走過情感風暴,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心靈的謀殺~這是我的選擇!】
Adam是故事裡最讓人心酸的悲劇人物,他的死不僅是身體的疾病所致,更是心靈的謀殺所促成。
Adam發病後說了兩次「這是我的選擇」。
確診血癌不輸血就會產生併發症甚至走入死亡時,他拒絕輸血,並說「這是我的選擇」。Adam認為這是與真理同在,也能成為教友中的榜樣。
經過Fiona判決讓醫院輸血後,Adam看到父母在哭泣,原本以為他們是因為自己沒有遵守教義悲痛而哭,後來竟發現他們是喜極而泣。
Adam心中震懾,父母明明愛他不想他這麼死去,卻違背內心意願與教會沆瀣一氣鼓動他不要輸血;教會的「神愛世人」卻是要他殉道以表彰教義的可貴(好繼續操弄教友?)!他已分不清楚要如何看待原本最敬愛的上帝最親愛的父母,他決定讓心出走,不再上教會,不再與父母親近。
Adam視法官Fiona為人生導師,也在內心將她當成知性感性的女性典範,他傳語音訊息、寫詩、寫信給Fiona,最後甚至跟蹤Fiona。在失去父母與宗教的精神依歸時,Fiona的接納與傾聽無疑是他的救命索,Fiona後來的保持距離刻意疏離則成了致命劍。
Adam一定感受到Fiona那稍稍延長的吻所透出的眷戀,但他再也無法接近Fiona,失去了指引生命方向的舵,Adam也失去了與疾病對抗的力量。至此,他終究看清大人世界的偽善與卑劣。血癌復發時,已滿十八歲的他拒絕輸血治療、拒絕見父母,意識不清彌留之際見到Fiona,他虛弱的吐出「這是我的選擇」。
Adam受夠虛偽的教會長老、愛他卻選擇放棄他的父母、啟發他體悟生命卻又推開他的Fiona…愛雖美好,但由愛生出的殘酷已使他難以承受。
【法庭外的判決--如何審判自己的內心】
Fiona到Adam的病房探視,看他仍在學吉他,生存的想望已不言而喻。Adam彈著一首曲子,Fiona竟然跟著哼唱起來,歌詞是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詩人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年)的詩《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漫步散柳花園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7IihAawtWc&t=36s》。
吟唱這首詩(歌)雖發生於兩人初見面之時,但兩人默契十足心靈相通,預知了Fiona和Adam的情感不僅是忘年之交,並摻合著男女情愫;也預卜了Adam對Fiona的〝追求〞不會有結果,最終以憂傷作結- 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I am full of tears.我年少痴愚,如今淚濕衣襟。
Adam輸了血後恢復健康離開醫院,但他心心念念Fiona的溫柔與鼓勵,傳語音訊息給她、跟隨著她去法院。當同事說「他改信妳了」時,Fiona眉頭深鎖「我很害怕自己」。Fiona害怕內心對Adam情感的渴望。
在生活被職場工作綁架、被Jack的情感背叛後,年輕歲月早已遠離的Fiona,遇到半熟男人Adam直白熱烈的崇仰愛慕,見過大風大浪的Fiona竟暈船了,她既慌亂也驚喜,在Adam的親吻中洩漏了自己的情思。
除了天生的母愛情懷,Fiona感受到自己對Adam動了心,她害怕無法控制那樣不像Fiona的自己。
身為法官,Fiona的確有她職業上不得逾矩的規範,但是做為一個長輩,她卻可以有其他協助Adam的方法。而立於崇高社會地位的Fiona先以自己的未來為考量(這也是Fiona隱性的階級意識),明知Adam惶惶之心已接近地獄,她仍理智卻冷血的推開了他。
Adam的心已死,選擇不再輸血等同選擇自殺。握有判決眾人權力的大法官Fiona,在犯了有違品格的疏忽後,要如何審判自己的內心?
Fiona、Adam的父母、教會長老、教友、律師、媒體甚至是一般民眾,在某個層面而言都是使Adam走向死亡的推手,他們不會進入法庭內聆聽判決,他們需面對的是法庭外內心的道德審判。
Fiona站在Adam即將長眠的墓地附近,陪著他走向另一個無形的國度。一念之錯的她已無挽回的機會,在自己生命終結的審判日之前,Fiona必將Adam分分秒秒放於心中,用心審理法案造福每個家庭,作為靈魂的自贖。
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