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一種特別的記憶,它可以讓人回想從小到大所帶來的美好回憶,也讓人感受到家人對自己的關懷與愛。主角哈山從小就和媽媽上菜市場買菜,以自家廚房為學校,以媽媽為老師,學習如何烹調傳統印度菜。在與媽媽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的不僅是料理的方法,還有家人濃濃的愛。
這點,我自身也有深刻體驗,因我的廚藝是爸爸教導的。小時候,家裡喜愛做菜並很會做菜的是爸爸,舉凡家常小吃蔥油餅、陽春麵、蛋炒飯,或逢年過節的澎湃料理,幾乎都是出自爸爸的手。長大後我也會依循這種眷念的滋味如法炮製一道道「爸爸的料理」,並以此想念和感謝天上的爸爸。
卡丹家Kadam因印度政治動亂從印度搬到鹿特丹,又遷移到法國南部鄉間聖安東尼Saint Antonin ,因車子剎車失靈在此地落腳,父親即想在此開印度餐廳。大兒子堅決反對,他以法國人不吃印度菜為由勸退父親的癡心妄想,但父親卻認為,法國鄉間絕對無法吃到傳統的印度料理而認為大有可為。這對父子對事情的看法一悲觀一樂觀,後來由豁達的父親決定了一切。二兒子哈山Hassan〈馬尼什‧達亞爾Manish Dayal飾演〉原本也想勸父親打消念頭,但父親以哈山的廚藝絕佳為由說服大兒子時,他的臉上綻放受肯定的光彩,自此勇氣十足,也想試試看自己是否有本事在此立足。
這是由同名原著小說改編的影片,作者是理查.莫瑞斯Richard C. Morais。我未看過原著,曾在誠品書局看到厚厚一本,內容頗多。應該是內容多元,使得影片要呈現的細節繁多而有點亂了章法吧,我對劇中人物的一些想法做法感覺有些混淆。舉例而言,麥洛伊夫人Madame Mallory〈海倫‧米蘭 Helen Mirren 飾演〉,已經是米其林一顆星的法式餐廳老闆娘,為何會一開始就很在意沒有知名度的印度家常菜餐館,而且耍計謀將食材通通買下讓對方無法做料理,還當間諜蒐證告發,這種行徑也未免太幼稚;甚至在法國國慶日前夕口頭鼓勵大廚去做「消除對方」的行動,等到大廚鬧得太過火〈真的放了火引起火災〉,她又義正嚴詞辭退大廚;接著她品嘗了哈山的煎蛋捲omelette料理後,立刻決定延攬哈山到自己的餐廳當廚師。雖說哈山的確在料理上有天份,但麥洛伊夫人前後的想法與作為跳躍太快,讓人莫衷一是。
此外,副廚瑪格麗特Marguerite〈夏洛特勒彭 Charlotte Le Bon飾演〉的心思也是個謎。她一開始欣賞哈山、支持哈山,拿食譜給他自我進修,還盛讚他為最棒的大廚。但是等到麥洛伊夫人決定讓哈山到垂柳餐廳當廚師,哈山開心的與她分享喜悅時,她卻一副冷冰冰模樣,甚至還語帶責怪指稱哈山太有心機;一年後,哈山為此餐廳得到米其林二星的榮耀時,她又真心恭賀,並鼓勵哈山到巴黎去一展廚藝;這期間兩人沒有聯絡,卻又在哈山返回垂柳餐廳時答應他一起當合夥人的請求,至此才終成一對情侶。這,她到底是愛還是不愛哈山呢?
印度料理食材多元、顏色鮮艷、味覺層次多變。香料是印度料理的靈魂,加了不同香料就賦予食物不一樣的味覺感受。法式料理繁複,注重味覺深層探索,更注重視覺的享受,每一道法式料理都像味覺視覺的藝術饗宴。印度料理熱情充滿活力,法式料理優雅氣質,各具千秋。而哈山在巴黎餐廳的料理雖充滿創意,但與印度料理一比,卻是冷冰冰的、科技感的、不太像食物的炫技料理。但他在這競爭的廚藝競技場沒有遇到挫折,一帆風順獲得高知名度,也在此揚名立萬,甚至即將為餐廳得到米其林三星。
餐廳得到米其林星就如美國演員得到奧斯卡獎,國際各領域頂尖人物得到諾貝爾獎般的榮耀。後段,哈山為巴黎的知名餐廳得到如神級般的三星殊榮時,居然可以輕鬆放棄,是否有些太矯情?
雖是美食電影,但實際上製作餐點的情節不多,大部分出現的多是製作後的成品,這點讓我有些失望呢!不過,看法國鄉間的市集倒是一種絕妙感受,市集中的蔬果、海產繁多,充滿生氣,連餐廳大廚都需親自上市場採買,親力親為才能做出好料理,這應該是料理人都須做的功課吧。
貫穿本劇的音樂堪稱是除了食物之外的另一亮點,一開場首首動聽的印度風音樂,將法國南部的印度異國風妝點得多姿多采;隔一道街相對的印、法兩間餐館展開大對決時,俏皮靈動的音樂將兩方蓄勢待發的魄力烘托得氣勢十足、雷霆萬鈞,也有一種幽默的諧趣感;呈現法式料理時的悠揚弦樂則讓每道料理都令人食指大動。
一開場出現的海膽,在劇末又出現了一次,它代表了哈山小時候跟隨著媽媽採買與熬煮鮮湯的美好回憶,更代表家族料理的美麗傳承。印度家族到法國展開新生活,並以印度料理結合法式料理,開發出異國料理融合的新紀元,也為新移民開創了新格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