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才獨立建國的美國,在二戰後幾年成為一個百業興盛的活力國度,因國風自由創意且工作機會多,故吸引了其他國家人民前往尋夢,這些遠渡重洋來到美國的新移民,發展出異國融合的特殊文化。曾經到國外留學或移民到異國者,對新移民身分的感受會更強烈,我們這些沒移民經驗的人,光是搬家到一個新的縣市就需要花許多時間適應,更何況是到語言、文化大相逕庭的異國度呢?新移民在異國奮鬥的獨立與韌性令人敬佩。
《愛在他鄉Brooklyn》講的就是1950年代愛爾蘭人移民到美國布魯克林Brooklyn的故事。艾莉絲·雷西Eilis Lacey(莎柔絲·羅南 Saoirse Ronan)在故鄉愛爾蘭一直找不到理想工作,姊姊蘿絲Rose(菲奧娜·格拉斯科特Fiona Glascott)請一位已移民到美國多年的神父安排妹妹在美國紐約定居與工作。剛到美國患了嚴重思鄉病的艾莉絲,在神父、房東太太、室友等人的協助下,漸漸融入布魯克林的生活,在職場、學業方面皆有嶄新收穫,還交了一個也是新移民的義大利裔男友東尼Tony(艾莫瑞·柯恩Emory Cohen)。
象徵自由繁榮的美國紐約,成了異鄉遊子奮鬥紮根的地方。1950年代的紐約市布魯克林就像個小型國際村,新移民包含義大利人、愛爾蘭人、波蘭人、猶太人和黑人…神父、艾莉絲與室友是愛爾蘭新移民,男友東尼一家人則是義大利新移民。片中有場教會於聖誕節辦的晚會,一群孤老無依愛爾蘭老年人群聚一堂,他們是更早來到美國的異鄉人,還參與當時眾多公共建設,是美國高速發展背後的無名英雄。
本劇改編自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Colm Tóibín 2009年的同名小說《布魯克林Brooklyn》,作者的家鄉在韋克斯福德郡的恩尼斯克西Enniscorthy, Co. Wexford,這也是書中女主角艾莉絲的故鄉。
全書以艾莉絲的視角敘事,分成四個章節:第一章,敘述艾莉絲從愛爾蘭搭船到美國;第二章,描寫艾莉絲於美國布魯克林的新生活適應;第三章,認識義大利男友東尼帶給艾莉絲嶄新的力量,但因姊姊猝逝須返回故鄉,故與東尼公證結婚;第四章,艾莉絲回到愛爾蘭遇到貼心合拍的男子吉姆竟流連忘返,後因意想不到的「外力」而返回布魯克林。
作者文筆流暢淡雅,四個章節可代表艾莉絲移民美國前後生活的起承轉合,全片則按照章節裡的時間順序展演,幾乎平鋪直敘也不耍花俏。因劇情流暢、演員稱職、音樂動聽,讓人看得目不轉睛;1950年代愛爾蘭與美國的雜貨店、街景、公寓、舞會、海灘、百貨公司…這些與現今不同時空的眾多場景,同樣令人興趣盎然;而女子服裝配飾與打扮更盡顯當代風情,饒富興味。
本劇從眾多前後對照的場景,細膩描寫了艾莉絲從愛爾蘭移民到美國的蛻變,如:
1.愛爾蘭的土氣女孩→美國的摩登小姐;
2.愛爾蘭舞會中的壁花→美國舞會中受東尼青睞
→重回愛爾蘭舞會時吉姆的真情擁抱;
3.初次搭船時的菜鳥→二次搭船成為指導新移民的老鳥;
4.愛爾蘭的兼職店員→美國的全職櫃姐→未來的辦公室會計。
這些改變映襯出艾莉絲經過「大蘋果」洗禮後天地之別的成長與際遇。
《Brooklyn》講述歐洲移民的辛酸血淚史,同時也描繪了新移民光明未來的藍圖。此外,還描述了年輕女子艾莉絲的感情觀和兩段愛戀。對我而言,這是除了移民外讓人思索更多的議題:
若生命中同時出現兩個對妳好而妳又都喜歡的男人,妳將如何選擇?
姊姊突然過世,為艾莉絲的平順生活投下威力強大的爆彈,她幾番思索,決定回故鄉愛爾蘭探望母親,到姊姊墳前致哀。一年多前,艾莉絲在故鄉彷彿微光般幾無能見度,工作找不到、伴侶尋不著的艾莉絲,經過美國生活一年多的磨練後返鄉,竟成了人人注目的閃亮焦(嬌)點。不但姊姊的公司找她去當會計並願意聘用她,地方企業望族第二代吉姆Jim Farrell(多姆納爾·格里森Domhnall Gleeson)也對她傾心且柔情無限。艾莉絲的心從東尼這邊游移了,甚至不想拆他的信來看,對於吉姆的示好、擁抱更從不拒絕。
一個是在異鄉奮鬥時給自己支持的力量,疼愛、尊重自己,並且已私訂終身的男人;另一個是故鄉的優質青年且對自己深情款款,與自己的生活背景有眾多交集,也是母親鍾愛的對象。面對兩段戀情,艾莉絲該怎麼辦呢?
在艾莉絲舉棋不定心生猶豫之時,雜貨店老闆娘凱莉小姐突然找她去談話,抓到把柄般邪惡的告知有人看見她在布魯克林登記結婚一事。不理凱莉小姐的訕笑,艾莉絲堅強離去,出了門立刻訂下返美船票,隔天離開愛爾蘭,遠離懷抱希望的吉姆,搭船返回布魯克林,回到東尼身旁。
艾莉絲「回頭」的原因竟是如此!全劇的唯一惡人代表凱莉小姐居然成了東尼能再度擁有艾莉絲的貴人啊!影片中這個轉折讓我看得目瞪口呆,這個結局讓我震撼不已。
(中文片名已經透露出艾莉絲的選擇,她是“愛在他鄉”,不是“愛在故鄉”,現在想來,以“愛”為首字是否有促狹意味?應該是我想太多啦)
艾莉絲在美國奮鬥一年,變得更有自信,也具有女性自覺,擁有兩個好男人的選擇權當然可以好好把握。但,別忘了,雖是東尼苦苦相求才讓艾莉絲點頭登記結婚,艾莉絲畢竟已嫁給東尼。這個女孩子面對感情猶豫不決時的表現未免太自私,她可能會同時傷害兩個愛她的男人呀!
於是,瞬間我對艾莉絲的好感迅速凍結,我們就投射到艾莉絲的角色中來做不同選擇,想想可能產生的後果:
一、選擇吉姆。可以留在故鄉,跟穩重的企業家吉姆建立家庭,對艾莉絲來說該是多美滿的人生,就算傷害到遠在美國的東尼也許也無所謂了。但是,吉姆如果得知艾莉絲曾經嫁過別的男人,以他傳統男人的眼光與思維一定難以承受,更不用說癡情郎東尼所受的嚴重打擊了。
二、選擇東尼。表面上是走回原來的路上,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就像艾莉絲與東尼秘密結婚仍會被故鄉人瞧見,艾莉絲在愛爾蘭與吉姆如戀人般互動的時光,極有可能也會傳到東尼耳裡,東尼情何以堪。
另一方面,艾莉絲雖未給吉姆任何承諾,然而突然不告而別的原因竟是羅敷有夫,吉姆知道後必深深傷心。靦腆內向不善交際的吉姆,再度與艾莉絲相逢前曾被另一個女人所負,而最欣賞最愛的女子艾莉絲卻傷他最深。
三、兩人都要。遊走兩個國家扮演八面玲瓏女子掌控兩個男人的愛情,被任何一方發現都是重重的傷害。
四、兩人都不選,心緒平定再論。雖然無法抹滅曾經嫁人的事實,至少可以開誠布公坦誠對待兩個愛她的男人,也能認真思考自己的感情,挖掘內心深處對愛情、對婚姻與家庭的真正期望。
前面三種選項都是自欺欺人的選擇,第四項雖仍會讓兩個男人受傷,至少是以嚴謹的態度看待感情,我比較能接受這樣誠實不虛偽的艾莉絲。
艾莉絲前面營造的形象太美好,後面的“外遇”與處理方式令人太震驚。總之,我被此結局困惑與驚嚇,立刻找原著來看。結果,原著裡此段過程更簡潔,艾莉絲聽完凱莉小姐隱晦的恐嚇後立刻訂船票返美,連最後見到東尼一幕都省了,僅以母親一句「她已經回去布魯克林了」做為結束,引申為艾莉絲心中肯定了她在美國與東尼一起生活的未來。
以此看來,編劇尚給予此事一些合理的解釋,因電影中還刻意描寫凱莉小姐「故鄉人相輕」的不厚道,讓艾莉絲的離去有所本,更讓艾莉絲回布魯克林時得到(不知情)東尼熱情溫馨的迎接擁抱。
原著裡曾描寫電影中未呈現的另一款艾莉絲。小說內文敘述回愛爾蘭前,艾莉絲讓東尼進去她的房間(發生親密關係)是違反公寓規定的,且隱隱透露出這項行為被房東太太與神父知曉,不過,艾莉絲決定來個死不承認,從此處就可得知她性格略顯黑暗的一面,連結到後段對戀情的心猿意馬就比較順理成章了。
電影中沒有塑造艾莉絲這陰沉一面,一切都很光明,因此艾莉絲最後像「逃」回美國的返美方式非常突兀。我認為沒有塑造艾莉絲的另一面是電影中頗明顯的敗筆;我同時也覺得原著以一句「她已經回去布魯克林了」彷彿跳tone般雲淡風輕的結束不夠圓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