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2017年第70屆坎城影展官方競賽片的烏克蘭電影《A Gentle Creature》飄洋過海來到台灣,此片改編自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yevsky於1876年發表的同名短篇小說,讓人有一窺堂奧的興趣。
本片以女主角的視角敘事,劇中有許多人物出場,呈現大量的對話和談話;有時,一個鏡頭停留許久,精神不濟時不太適合觀看此片,真懊惱我在不同場景度咕了好幾次,到底miss了哪些訊息也不清楚XD ~
故事敘述一名中年女子(瓦西蓮娜·瑪科夫斯娃 Vasilina Makovtseva)無法理解寄給獄中丈夫的包裹被退回的原因,進而興起到監獄探望丈夫的想望。此趟探監之行,因受到獄方、警察的諸多阻撓,似乎成了無法到達終點的旅程。女子不畏威脅決定留在此監獄之城裡,她見了很多人、聽了許多建議,也勇敢付諸行動追查丈夫下落。
劇中有兩點很特別,一是片中除了黑道老大彼得和老鴇辛卡Zinka外,其他角色幾乎都沒有名字,連女主角也不例外。二是女主角幾乎不說話,但出現在女主角身邊的人物都滔滔不絕或很會說故事,他們以故事來傳達心裡的想法。本劇題材雖不特別創新,但明說暗喻的內涵則頗具寓意。
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女主角,雖有非見到丈夫的堅定毅力,然而探監遭遇困難時,大部分時候她只能聽取旁人意見或跟著別人的指示走,此婦女的人格形塑並不耀眼,這似乎是俄國女性在性別歧視與偏見下的宿命。
飾演女主角的Vasilina Makovtseva總是板著臉孔且心事重重的憂鬱模樣,大部分時間不說話,演技內斂但也平板,沒有牽動人心的moment,在劇中常像個疏離的局外人,我也無法隨之悲喜。
想方設法突破困局的女主角,究竟能否找到丈夫失聯的真相?最後是否能見到丈夫一面呢?要回答這兩個提問,我得重現女主角探監暨尋夫之旅的過程。
女主角從偏遠的居住地出發,搭火車到監獄之城後,申請要進去監獄探監時卻遭拒,之後有一個叫辛卡的胖女人帶走她,並幫她找了另一個聯繫人。女主角第二次申請探監時又被飭回,聯繫人帶女主角去見一位黑道老大彼得,彼得說了個故事後就和朋友寒暄離去。女主角只好去找人權協會幫忙,誰知此協會工作人員少但接案太多,故無法即時處理此探監案,女主角的希望又落空。
女主角坐在火車站累得睡著時,辛卡突然出現帶走她,並信誓旦旦已做好安排。換了白色洋裝的女主角來到宴會廳,在門外看到一群人的發表大會。之後女主角走上了一輛貨車,在昏暗車廂中竟無預警的被一群男人強暴,當女主角在黑暗煉獄裡哭叫哀號時,畫面突然轉到火車站辛卡叫醒她的場景,她站起來跟著辛卡走了…影片結束!
走到宴會廳以及在貨車上受男人侵犯是女主角的夢境嗎?恐怕不是,否則後段醒來的她就會猶豫是否要跟辛卡一起走。它可能是女主角未來命運的預言,也可能只是導演藉由虛實交錯時空來闡述個人的社會觀察或政治信念。總之,女主角沒有找到丈夫失聯的原因,也沒有見到丈夫一面。
像這般隱晦且採開放性結局的影片,女主角能否找到丈夫不是重點,焦點在於藉由女主角尋找真相的過程來批判俄國歷史名人(史達林、沃魯雪夫)與威權體制。
俄國今日政治與社會樣貌,都是由過去歷史一步步建構而成。現今的俄國雖已不是共產國家,但骨肉裡仍流著獨裁的血液,在許多鄉鎮城市裡,「民主」存在的空間匱乏,「自由」的風氣有時僅是假象。看女主角從郵局領取退回包裹到城裡探監,每一次詢問與申請都被嚴厲的駁斥,從不給任何理由;看警察像施恩般的叫女主角回家,見其不聽話就採取極端手段。影片不遺餘力控訴俄國的「人權」不彰與倍受壓迫的慘境。
女主角與丈夫都是貧窮沒有背景的社會底層民眾,丈夫沒有犯罪事實就被判有罪,入監服刑後太太郵寄民生用品過去又“查無此人”,經過多方探訪找尋仍見不到人,丈夫猶如人間蒸發。沒有名字的女人尋找沒有名字的先生,因為名字毫不重要,他們的生死存活與否對於極權主義的官員而言是沒有意義的。當然,女主角也碰到真心想幫忙的民眾,但在體制不變之下,這些協助難以使力。
出現在女主角身邊人物所說的事件聽似光怪陸離,個人覺得這些故事比主線還精采。監獄之城計程車司機對女主角發表的「監獄得以繁榮城市論」真是耐人尋味;精神異常的仇妓老嫗訴說「我照顧老公,他卻跑去嫖妓」,彷彿暗喻「我信任政府,政府卻失德於民」。
最震撼的則是黑道角頭彼得說的故事:一名在回收部門(意即處理屍塊)工作的男人,某一天例行工作中,將屍塊丟入火場焚燒時,突然看到一隻熟悉的手,手上戴著他熟悉的戒指,那是他所愛女人的手,這裡竟成了他倆最後的重逢處。之後,男人瘋了。彼得認為這就是女主角與丈夫的結局。
沒有人權的國家其民主之路是窒礙難行的,粗暴不仁的國家體制將殺人於無形,女主角與無情制度抗衡的結果終是輸家。值得思考的是,這個現象可不僅是俄國所有,受僵化無德體制剝削的人民在每個國家都不曾缺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