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jpg  

 

19405月底法國敦克爾克Dunkirk上空雖然仍有德軍轟炸機對英法盟軍的襲擊,有英國皇家空軍在空中攔截與追擊德軍,但《敦克爾克大行動》和其它兩軍交戰的典型戰爭片截然不同,它是發生在二戰期間英國的一次戰略性撤退行動(代號「發電機行動Operation Dynamo」,從5/26到6/4,共九天)這次規模盛大的的撤離行動,其艱難度不亞於正面交鋒作戰,其意義更是足以影響到二戰的結果。 

 

154.jpg   

 

第一次在電影中看到敦克爾克撤離行動是觀賞《贖罪Atonement 》時,原本已經為男女主角的淒苦戀情哭紅雙眼,末段男主角羅比(一美先生)與一大群英國士兵集合於法國敦克爾克準備返鄉,海灘上一望無際的蕭索凌亂與羅比槁木死灰的病容相互映照,那充滿絕望的場景又是一次震撼!這一段極著名的「敦克爾克海灘」五分鐘長鏡頭已於影史流芳。 

 149.jpg  

 

本片以已知的二戰歷史背景為軸,一開場就聚焦於撤離行動,完全不拖泥帶水。士兵逃亡戲非常寫實:驅逐艦被擊沉時士兵跳海求生、炸彈投進大海燃油起火燃燒,火海裡的士兵四面楚歌、船艙進水瞬間淹沒,眾人九死一生…可怖情景在在令人心驚膽跳。而蓄勢待發的空中決戰也令人屏息,看雙方交鋒時的激戰、看英軍狙擊敵機的運籌帷幄,心情無限緊張。

 

155.jpg     

 

劇中敦克爾克撤退行動所發生的事件分成三條支線交錯進行,一是在海灘防波堤上等候搭船回英國的盟軍士兵、二是海上前來支援的船艦、漁船、遊艇、三是在空中交戰的德、英空軍戰鬥機。這三個重要場域不停轉換,視覺焦點也流轉於陸地、空中飛機和海上的船,有時則是大海與天空兩個場域同時出現,場域變化快速,營造出撤退行動的緊急與危險。

 

然而,也因為有些場景變換過速(如空軍湯姆哈迪射下一架戰鬥機後燃料已罄,降落前似乎又關鍵性的射中了另一架敵軍戰鬥機,但很難讓人確定)、有些人際互動又太過倉促難以醞釀情感,不諱言會影響觀者對故事的投入。

 

152.jpg   

 

導演不喜歡電腦特效,致力重現當時情境的立意難能可貴,不過卻造成緊張氣息有餘但盛大氣勢不足:三、四十萬盟軍彷彿只有一千多人、英國船艦加上民間船隻僅二十幾艘、德軍與英軍的空中戰鬥機也不多。

 

以點和線而言尚能鋪陳與製造出風聲鶴唳的驚悚氛圍,但以面觀之,實在難以充分展現數萬人生死交關的非常時刻。前段盟軍受阻礙無法逃離的戲很精采,但末段撤離過程匆促成章並順利撤退,有些不可思議。

 

 150.jpg  

 

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導演慣用非線性敘事手法,這部片很爽快的在片頭就揭露了「陸地防波堤/一星期」、「海上民船/一天」、「空中戰鬥機/一小時」的關鍵字,這三個時空所見之事非同時進行,若未釐清,會對原有九天的撤退時間感覺只看到三天左右、會對時間線的插敘倒敘感到迷茫(英國空軍Collins降落海上出現的兩個時間點、砲彈創傷士兵前後出現的時間)

 

而陸海空所有事件就在最後一小時融合為一體:空軍Farrier完成任務後迫降在沙灘被德軍所縛、海上民船順利救援士兵、盟軍士兵搭船回到英國。

 

146.jpg   

 

漢斯·季默Hans Zimmer的配樂極具個人特色,時鐘的滴答聲烘托出分秒必爭的急迫情勢,簡單又具重覆性的強烈節奏搭配長鳴,一聲聲緊急催促著,讓人揪著心等候一觸即發的轟炸行動。

 

全劇沒有輕柔弦樂浪漫琴聲,幾乎都是這樣使人精神緊繃的配樂,有幾個段落更像空襲警報,聽久了實在快承受不了,很能感同身受戰場士兵的恐懼心境。   

 

151.jpg  

 

本片敘事方式蠻獨特的,主要著重於敦克爾克撤離事件本身,劇情中沒有特別發展人物的故事線,角色之間的對話也極簡短,整個撤退行動的紛擾過程與角色性格就從一幕幕宛如真實現場的激烈戰事中建構而出,實在很奇妙。

 

此外,本劇還採用多元視角來觀察敦克爾克撤離行動的過程(沒有德軍視角)。除了主導撤退的將領、一般士兵外,主要由英國士兵Tommy、英國戰鬥機飛行員Farrier和遊艇主人Mr. Dawson等三人的視角來敘事。

 

156.jpg     

 

【險境中的兩樣情】

 

從英國士兵Tommy菲昂·懷海德 Fionn Whitehead)的視角看到大批盟軍已在法國敦克爾克沙灘上等候撤退,眾人雖井然有序排隊,內心卻是焦躁難安,德軍在空中來回呼嘯準備投擲炸彈時更如臨末日。

 

Tommy來到沙灘前一刻曾被敵軍攻擊,與他同行的同袍都在短短幾分鐘喪生,只留下他一人。他毫無目標漫步沙灘時看到有一名士兵在埋葬另一名士兵故趨前幫忙,兩人未交談隻字片語,後來卻極有默契的以擔架護送一名傷兵而同時上了醫護軍艦。然而,兩人時運不濟,幾次登上了船艦,船又被敵軍砲彈擊沉,又再度漂泊。但在這過程中,只要能救人兩人也會及時伸出援手,士兵Alex(哈利·斯泰爾Harry Styles)就是其中之一,之後成了三人行。    

 

140.jpg   

 

多番輾轉,三人躲入一艘擱淺船隻與多名士兵等待漲潮逃離,卻因敵軍射穿了船身導致進水而必須丟包一名士兵,此時,一直與Tommy在一起但不說話的Gibson(艾紐林·巴納德Aneurin Barnard)被發現原來是個偽裝成英軍的法國士兵,當其他士兵要趕他出去時,Tommy勇敢的出面護衛他的生命。

 

Tommy這位年輕就赴戰場的士兵尚保存純潔性格,當大批英軍等著撤退時他親眼所見一批法軍被拒於防波堤外的殘酷。如今,和他一樣只想安全離開險境的「Gibson」會想方設法偽裝亦是人之常情(Tommy之前和「Gibson」一起抬傷兵登船也是求生術之一)。更何況「Gibson」之前還開了船艙門救了許多英軍,TommyAlex也是該次獲救的倖存者,又怎能在危急當頭棄Gibson」於不顧呢?

 

148.jpg   

 

面臨戰爭,面臨生死一線時的絕望與恐懼會讓人顯現出多種情緒,其中形成對比的兩樣情:一是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只要有機會就會盡己力救人、二是為了自己生存可以犧牲他人,流露人類自私一面。劇中多處場景上演這兩樣情,攸關存亡時刻,人性的光明與黑暗面也進行拉鋸爭戰。

 

事實證明,助人與互助所得到的存活機會絕對比置旁人於不顧的無情自私來得大。Tommy曾經伸出手救人,最後他由另一名青少年Peter伸出的手之中獲救。

 

141.jpg   

 

【豪氣干雲飛將在】

 

英軍在敦克爾克防波堤等候撤退時還要躲德軍的空中砲彈,後段撤退情勢急迫時,空中飛來了三架英國皇家戰鬥機抵擋德軍攻擊,捍衛下方同胞的安全。

 

三人組的領隊其戰鬥機不幸快速被擊落,另一名飛行員Collins(傑克·洛登Jack Lowden)奮戰不久也被迫緊急降落,最後僅剩飛行員Farrier湯姆·哈迪Tom Hardy)在空中孤軍作戰。

 

142.jpg   

 

Farrier從空中俯瞰沙灘集結的士兵、從空中俯瞰海上奮力逃生的士兵和前來救援的民船、從空中俯瞰一幕幕戰爭亂象,他的上帝視角賦予其崇高任務,一定要全力以赴死而後已。

 

其實開上空中沒多久,Farrier就發現戰鬥機的油表故障,原本應該返回基地的他堅持繼續作戰,他聰明的寫下剩餘油量,預估可飛行的時間且飛且戰,最終立下大功。

 

Farrier的英勇有謀為同胞開闢一條回家的路,改寫了敦克爾克港人間煉獄的劇本。

 

147.jpg   

 

【民間守護神】

 

因敦克爾克港海水太淺大型船艦無法靠岸,英國政府呼籲民間船隻前往法國敦克爾克港救援受困士兵。遊艇船長Mr. Dawson(馬克·勞倫斯Mark Rylance)是民間參與救援工作的自願者之一。

 

Mr. Dawson帶著兒子Peter(湯姆·葛林-卡尼Tom Glynn-Carney)和兒子朋友George(貝瑞·科漢Barry Keoghan)同行,橫渡英吉利海峽途中救了一名士兵(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

 

這名發抖又神智不清的士兵無法接收他人的指令或想法,Mr. Dawson看了一眼即了解他已是砲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彈震症」shellshock)患者,大腦無法正常思考,這也是參戰士兵普遍出現的病症。

 

 144.jpg  

 

砲彈創傷士兵得知Mr. Dawson要開往敦克爾克後極力攔阻,大聲要他們留在家別管戰事,Mr. Dawson語重心長回道〝今日任由敵軍殺害我國士兵,任由英軍失守,我們也不會有安居樂業的家〞。是啊,沒有國哪有家,沒有軍人如何打贏這場仗,大家都會淪為亡國奴。

 

這艘名為「月光石moonstone」遊艇的船長既理性又愛國,他的視角看見戰爭造就出的傷痕與破壞,於是他選擇親臨戰區默默傳遞溫暖的情。

 

153.jpg   

 

但士兵的這道創傷卻波及了另一名無辜男孩,George與此名士兵互動中不慎摔下船艙而亡。士兵腦波雖渾噩不清,不知道George已重傷身亡,尚存的善念仍念茲在茲George的性命,頻頻詢問Peter「他還好嗎?」Peter終能理解與接受他的無明之惡而回答「ok,士兵點頭放心離去。

 

Peter與父親一樣是個慈悲之人,他顧及受創者的脆弱,回鄉後請報社刊登George殉難新聞為他褒揚,完成George大事受其父親肯定的遺願。

 

157.jpg  

 

Mr. Dawson的大兒子曾是參戰並殉職的飛行員,他了解飛機特性、了解士兵生理心理的創傷,他將心比心把盟軍士兵都當成自己的兒子,冒著生命危險前往戰區救援。

 

Mr. Dawson般的民間船長都是幫忙英國士兵由險境撤退的守護神,他們共同護衛了國家的命脈與未來。

 

158.jpg  

 

【家就是希望】

 

受戰火蹂躪的士兵遙望對岸家鄉,將回家視為希望,但家鄉就在咫尺處卻總是遙不可及。待歷經千辛萬苦即將踏上國土一刻,原來怕被唾棄的忐忑在民眾的熱烈歡迎下化為感動淚水。

 

三十多萬士兵能達成回家這個希望,除了本身的不屈不撓和運氣外,互助的同袍、在空中護衛的飛行員、開船橫跨海峽來救援的鄉親都是生命中的貴人。 

 159.jpg  

 

敦克爾克行動是歷史上最大規模最艱辛的撤退戰略行動,這個緊急時刻撤離士兵不是懦弱,是等候養精蓄銳後的重新啟程,如此比淪為枉死的砲灰有價值多了。以退為進,活著就有翻轉敗仗局面的希望。

 

arrow
arrow

    Emi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